國內抽調4個師團又2個旅團增援華北的計劃。
先發制人,打出有利於己的軍事態勢,造成既成事實,以後是打是談都佔據上風,把主動權掌握在手裡,在這一點上兩派達成了一致。
最終,杉山元在向天蝗頭子裕仁的奏摺中狂妄地表示:勝券在握,佔領華夏三個月足矣。
在軍國主義思想支配下,整個島國已舉國如狂。
尤其關東軍一直以來都對武力征服華夏表現出了無比的狂熱,從侵佔東北、進犯熱河、進攻長城各關口以及冀察事件,無一例外都充當了急先鋒。
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參謀長東條英機、有“豺狼參謀”之名的作戰參謀辻政信等激進分子亢奮無比,大肆煽風點火,唯恐打不起來。它們根本不顧軍部不擴大的指示,早已調兵遣將,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以及6個航空兵中隊,大兵壓進。
駐朝鮮軍也一樣狂熱,司令官小磯國昭電告東京軍部,其麾下第20師團、3個航空兵中隊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隨時能夠增援華北。
島國京都以西的三個師團、18個航空中隊也接到了杉山元的命令,延遲了復員退伍的時間。
優柔寡斷的首相近衛文麿在軍部激進派的威逼下,一廂情願的相信如果擺出派兵的強硬姿態,“華夏方面會屈服”,事件可以在短期內解決。
7月11日,近衛內閣發表《向華北派兵宣告》。
島國迅速增兵,局勢愈發嚴峻。
狂妄的日軍認為,此次製造的事變會跟九一八時一樣,華夏軍隊會望風而逃。但它們沒有想到,挑起宛平戰火之後,華夏29軍迅速做出頑強反擊,在鐵路橋和龍王廟全殲日軍一箇中隊,收復了陣地。
日軍開始佯裝要談判解決,然而它們嘴裡喊著和談,只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實際上是在等待增援完成,而後再次發動進攻。
駐華大使陶德曼、駐日大使狄克遜按照元首的指示,從中斡旋調停。分別親華、親日的兩人原本觀點相反,現在卻立即達成了共識,促成兩國罷兵言和是他們共同的目標。
元首的考量是希望島國不要把軍事重心放在華夏身上,而是用來制衡歐美蘇,這樣德既可保住在華利益又不同島國撕破臉皮,兩全其美。而在陶德曼和狄克遜看來,不管你們是議和還是投降,只要不再打仗就行。
華夏高層的態度是應戰但不求戰,號令全軍備戰抗敵,對進犯堅決予以還擊。因為全面抗戰的準備還未完成,須暫時以和平解決為重點,希望以外交方式解決,如果有望和平解決,那麼依舊要為求得和平而努力。
但是島國根本沒有和談的誠意,所謂和談只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幌子,戰事不利時就謊稱要和談,以麻痺守軍。它們得寸進尺,不斷層層加碼,提出的停戰條件一次比一次苛刻。
雙方打打談談,僵持不下。
和平的努力一次次被日軍打破,華夏國府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
7月17日,國府最高軍事會議達成一致,“廬山談話”發表:“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民族的千古罪人。”
自鴉片戰爭以來盡受列強欺辱,終於以國家的名義,以全國人民的名義,動員起全民族,對侵略者說不!
華夏民族終於團結起來,統一戰線終告形成,築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合作抗日的局面終於形成了。
華夏的史冊翻開了新的一頁。
廬山會議的訊息傳來,整個代表團澎湃激昂。
國府作了新的指示,外交部門和在外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