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動力學、身管材料、冷熱狀態、槍彈匹配等等設計,無一不需先經過精確的定量分析和大量計算,宋鴻飛在設計的時候悄悄設下了幾處防止測繪仿製的陷阱。
這個核心機密只有宋鴻飛和兵工署長俞大維兩人清楚。
如果沒有詳細的資料,真正摸透設計原理,逆向測繪仿製的人只會誤入歧途。
單單以其中一處設計為例,民24式的迴轉閉鎖槍機以“預抽殼+啟動平面+雙斜面\/螺旋麵帶動”的方式,閉鎖支撐面是肉眼很難察覺的2.6角度的螺旋麵,徹底解決了自動武器的“楔緊”問題,其傲視天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正是源於此高超設計。
而這種精妙的設計原理,在後世中直到前蘇聯的VSS狙擊步槍才摸透並採用。
宋鴻飛在西點軍校設計新槍時,在同一時期,美軍也正在研製m1加蘭德步槍,雙方有交流合作。
美軍參考了宋鴻飛的很多設計,m1步槍先後進行了很多次迭代改進和重新設計,但美軍始終沒能摸透這種原理,同樣迴轉閉鎖的m1的螺旋槽沒有啟動平面,始終無法解決“楔緊”問題,所以只能靠大力出奇跡,導致傻大黑粗的m1結構複雜、重量過大。
在生產工藝上,兵工署的兵工專家又精心加了一層保險,核心槍機部件的生產過程必須要有專用的車床刀具才行。
在沒有計算機進行3d模擬和輔助設計的年代,宋鴻飛並不擔心被洩露出去。
當然這些機密宋鴻飛只輕描淡寫般一語帶過,不可能向桂率真和邱雨庵兩人說。
三人的目光又轉回到作戰地圖上。
桂率真道:“我們的任務是在屈家橋-施家衖、張濱渡左至八字橋一線,接替67師及58師一部的陣地防禦。67師和58師已經同日軍第9、101師團血戰了3天3夜,面對重炮和飛機的狂轟濫炸,傷亡慘重,得撤下來了。”
邱雨庵無奈的嘆道:“日軍的飛機重炮越打越多,我們的飛機卻早已經消耗殆盡,大炮打一門少一門。”
桂率真亦嘆道:“這就是此戰我們必須重視的關鍵問題,如何防空、防炮!鴻飛,你在淞滬戰場和日軍交手過,說說你對日軍戰術戰法的看法。”
宋鴻飛道:“說起來其實也很單一:它們晚上休整,白天進攻,遠有飛機炸,近以重炮轟,然後戰車掩護衝鋒。炮兵轟,步兵衝,炮兵轟完步兵衝。衝不下來,步兵撤,炮兵轟,又再炮兵轟完步兵衝,如此週而復始。”
桂率真和邱雨庵兩人差點被宋鴻飛這個順口溜搞得哭笑不得。
宋鴻飛接著道:“日軍賴以依仗的就是壓倒性的重灌備和火力。它們還有個戰術特點,如果還衝不下,就進行側翼迂迴攻擊,突入衝鋒,不懼白刃戰。就這麼一轟、一衝、一迂迴,就能讓裝備和火力低下、作戰意志不頑強的守軍抵擋不了。”
桂率真和邱雨庵細細一想,確也是如此,皆面露若有所悟之色。
宋鴻飛道:“防空、防炮,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就是彈性機動防禦,梯次配置,多屯少擺,縱深要大。”
“日軍投入了305毫米‘特二十四榴’重炮,還有大量150毫米重炮,威力巨大。我們防禦縱深必須再加大,原來的彈性防禦警戒區、戰鬥區、後方區,各區域都要加大縱深。除此之外,還應在前方再增加一個前出陣地,主要作用是打亂敵人的進攻部署,迫使敵人提前展開隊形,阻礙敵人火力偵查。”
“日軍也非常熱衷迂迴包抄,我們就必須加強翼側的防禦,構築翼側陣地和工事,兵力多屯少擺,預留足夠的預備隊。”
桂率真道:“國軍中即使是最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教導總隊,整體實力和日軍精銳師團相比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炮兵火力,差距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