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設師團下轄的炮兵聯隊擁有75mm以上口徑的山炮、野炮數量達48門,加上作戰時配屬的獨立重炮兵,一個師團的火炮甚至比華夏國軍隊一個擁有數十萬兵力的戰區還多。
東洋軍師團的每個步兵聯隊至少也有一個4門炮的山炮兵中隊,每個步兵大隊還有2門70mm口徑的92式步兵炮,東洋軍隊一個營級的大隊自身都能有2門身管火炮的配屬重火力。
全面戰爭初期華夏國軍隊裝備最好的德械調整師在紙面編制上有一個12門制的山炮營,實際能有1個連就不錯了。並且很快也因火炮損失慘重,都集中整合到幾個獨立的炮兵旅、團中,全國所有戰區搶著用,炮彈更是得掐著手指頭算著打。
而後期的調整師甚至連一門山炮都沒有,師一級只有迫擊炮火力,實在太寒酸。
沒有重武器的壓制火力,華夏國軍隊只能悲壯地用士兵的生命來填。
以當時華夏國的工業能力來說,研製重灌備就是天方夜譚,宋鴻飛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只能在輕武器方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減少華夏國士兵不必要的傷亡和犧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宋鴻飛暗暗道。
半自動步槍研製成功後,宋鴻飛加緊了輕重兩用“通用機槍”的研製。
重機槍是華夏國軍隊基層步兵分隊的火力支柱,擁有能壓制住對方重機槍火力的武器,對於缺少火炮重武器的華夏國軍隊來說至為關鍵。
有了半自動步槍成功的實踐經驗,通用機槍的研製設計也輕車熟路了一些。
通用機槍作為發射全威力彈藥的自動武器,比起半自動步槍,它對可靠性、槍管強度、零部件耐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宋鴻飛參考了後世的一代名槍——前蘇國pKm通用機槍和華夏國產67-2式機槍作為藍本,並針對它們的優缺點進行精心改進設計。
宋鴻飛設計的通用機槍同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長行程活塞,槍機迴旋閉鎖方式,並且零部件最大程度的講究和半自動步槍通用。
採用可快速拆卸的槍管元件設計,有一個可摺疊式提手,便於攜帶機動和快速更換槍管。長行程活塞導氣管在槍管下方,並裝有一個兩檔位的氣體調節器。
受限於當時的材料科技,槍身重量比pK機槍稍重,空槍重量約9.5千克。
該槍採用開膛待擊的方式,槍口裝有高效的消焰制退器。發射和半自動步槍一樣的7.92x57mm子彈,使用和國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相同的彈鏈供彈。
設計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一般在連續快速發射兩條彈鏈500發子彈後,就要求更換另一根槍管或讓其冷卻,以防止槍管過熱磨損。
在使用雙腳架的輕機槍模式下有效射程為800米,三腳架的重機槍模式下有效射程為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