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等配套工業建設不斷快馬加鞭。
華夏國民政府在和歐洲各國一系列軍事、貿易、工業建設的各項談判中,話語權也大了許多,道理很簡單,籌碼硬,腰桿子就硬,說話的底氣自然也硬。
華夏國府商談引進5噸-30噸級的鍊鋼電爐、轉爐、平爐,250-477立方米高爐,直徑400-1500mm的軋鋼機、冷軋機、線材軋機、卷鐵皮機、6000噸的水壓機、水輪機、發電機、機床、車床等一大批工業裝置,很多都已在緊鑼密鼓加緊安裝除錯。
按規劃方案,5年內年產鋼能力20-30萬噸,並可自行生產包括精製鍍鉻槍管、小口徑火炮身管、高膛壓炮彈用鋼等特種鋼材。
而有一點,令後世穿越而來的宋鴻飛也不得不歎服。
華夏國府智囊團極具戰略前瞻性,把這些工業建設沿著長江流域重點規劃佈置,從下中游開始,直至上游的渝、川。
相關的工業裝置、原材料可沿上海-長江的航線直溯而上,或透過港-粵-粵漢線到達武漢,再透過長江航線進入川省大後方。
這樣既能充分利用了大西南和長江流域的各種煤礦、鐵礦、有色金屬礦產,一旦戰爭爆發,深入戰略縱深大後方的重點工業區又能避免直面敵人的打擊。
事關生死存亡的命門,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華夏國府裡有高人啊!”宋鴻飛心悅誠服的感嘆。
華夏國府同時加大了對長江航運的開發和改善力度,長江航運的運力大大增強,比歷史上增強了數倍。
宋鴻飛自己暗暗估算了一下。
這樣一來,長江中下游、華北和中原的大型工業裝置,尤其是湘潭中央鋼鐵廠、漢冶萍廠很大比例的鋼鐵產能與相關的配套,都能在戰時安全遷移到川省大後方,甚至能有剩餘運力運輸幾十萬噸大冶的鐵礦原料。
按規劃的工業建設,5-8年的時間內在大後方建成現代大型鋼鐵產業是可以實現的,其中鐵產能60萬噸,鋼25萬噸,特種鋼5萬噸是很有希望的。
如果年產3-6萬噸軌道鋼,那麼將擁有每年300-500公里的鐵路建設能力,大後方與前方以及國際援華運輸線的交通能力將比歷史上得到根本性增強。
而工業自迴圈能力也將會具備,軍工生產滿足原先規劃的60個德械國防師,以及保障持續作戰的能力也是可以現實的。
宋鴻飛已禁不住一陣陣激動。
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總能破土而出,煥發新生。
雖然一切尚是草創未就,但也已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