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當時東洋軍的彈藥準備極為缺乏,一箇中隊的手榴彈備彈量不足200枚,平均下來基本是人手一枚,這點手榴彈基數,按東洋軍作戰條例甚至都不夠進行一次正規戰鬥。
宋鴻飛道:“從彈藥準備情況來看,東洋軍確實是‘以下克上’,板垣、石原等東洋軍中下級狂熱軍官瞞著高層擅自發動事變,東洋軍在後勤、補給方面都是極缺乏準備的!”
如果奉軍進行強烈抵抗,就憑東洋軍每人一枚手榴彈、每門炮100-200發炮彈的備彈量,是無法持續高強度作戰的。
在關東的奉軍有近20萬,雙方的兵力對比將近10:1,不論兵力、裝備東洋軍都不佔優。
如果論雙方的後續增援,駐朝鮮的東洋軍可以增援東洋軍,駐關內的奉軍也可以增援關外。
如果雙方全面開戰,東洋從本土大規模調兵增援。華夏國也可以大規模動員,最精銳的華夏中央軍可以迅速出關增援,陸路對海路,天時地利,優勢在我。
無論如何,奉軍皆不落下風。
實際上,當時東洋人自己心裡也沒底,達到第一階段的目標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向關東增兵,擔心會引來華夏的激烈反應和國聯的制裁。一直到11月16日國聯干涉失敗後,才開始逐步從本土增兵。
如果奉軍能在事變之時頑強抵抗的話,以東洋軍薄弱的兵力和裝備,以及沒有充分準備的後勤補給,東洋軍是無法得逞的。
並且,由於當時東洋國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困境,內閣和軍部高層相對還有理智,一旦東洋軍突襲受挫,東洋國就會被打停到談判桌上。
按照張誼的說法就是:“都打過架吧?就像兩個人打架,打了可以再坐下來談判,打贏有打贏的談法,打輸有打輸的談法!但如果被打了都不敢還手,只顧抱頭鼠竄,以後的結局就只能是被人家見一次打一次!”
“生死存亡的關頭,奉軍為何不奮起抵抗?國恨家仇,張少帥為何一退再退?”
這兩個巨大的疑問在三人的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