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飛在輕武器和彈道學的豐碩研究成果,對當時中國軍事工業的建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兵工署長俞大維親自兼任所長的彈道研究所,設定有射擊資料測量室、工藝室等部門,並在華夏國金陵八卦洲地區,專門建立了一個炮靶場。
彈道研究所潛心對宋鴻飛設計的槍械,以及歐、美、日、俄等國進口的各式火炮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進行槍炮內外彈道、射表編制、發射火藥的研究測試,並著手規劃仿製。
其中一項最為機密的工作,就是對宋鴻飛設計的“中間威力彈藥”進行設計和計算。按照宋鴻飛的設想,包括了當時最常用的兩種口徑,設計了7.92x42mm、7.62x39mm中間威力彈,以及6.8x39mm、6.5x39mm等另幾種口徑進行對比測試。
武器、彈道的研究設計需要進行大量的數學計算,靠人力計算顯然行不通的,俞大維充分利用了宋鴻飛在mIt進行計算機研究的成果,成立了一個計算機研製小組。
這麼一來,華夏國在計算機技術的研究上緊密跟蹤著國際先進水平。
在那一個時期裡,華夏國和歐美各國在科技上、工業、軍工業的交流與合作也越加緊密,不斷持續得到良好的發展。
華夏國民政府從各行業、工廠、研究單位中選派資送了大批的技術人員和青年學生,到歐美的各工業企業、科研機構、高校進行交流學習。
俞大維不遺餘力,革新技術,羅致專才,大力改善了科學與工程人員的條件和待遇。短短几年下來,兵工署很快成為華夏國民政府所屬各單位中知識水平最高,專業技術力量最強的一個精英部門,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
由於當時的繼電器不僅價格高,體積還不小,在宋鴻飛的建議下,兵工署研製的計算機按照“小步快跑”的思路,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再求慢慢改進和更新換代。
兵工署的計算機保留了機械儲存部分,把運算和控制部分用繼電器實現,是一臺半機械、半繼電器的機電式專用計算機,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僅僅設計用於數值計算和求解線性方程組,不可程式設計,也非圖靈完備性。
“國家窮啊,每一分錢都得用到刀刃上。”俞大維和宋鴻飛無可奈何的嘆道。
俞大維業也面對著很大的壓力,研製計算機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受到華夏國民政府一些高層的質疑:一臺計算的機器能幹什麼?花了這麼多錢,什麼可見的成果都看不到,還不如多買點大炮!
根據宋鴻飛在mIt的研究成果,這臺計算機在設計時也預留了極大的改進空間,可以透過改變插入控制板裡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經過改進,可採用外部插入的方式進行“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方法有點像老式電話交換機的操作,把幾百根電線插入插板,執行所需的不同運算。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線線路。雖然“可程式設計”,但配置很繁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這臺計算機最高能達到每秒2-3次加法運算的速度,是手工計算的數百倍,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亮點在於計算精度很高。
它一問世,就立即在彈道計算上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讓那些本來質疑計算機作用,批評研製花費太高的人通通都閉上了嘴。
俞大維這才暗暗鬆了一口氣。
俞大維又藉此機會,大力訓練、培養了很多電子科技方面的人才,並且加大了對兵工署無線電器件廠的投入,計劃大力研發生產電阻、電容、繼電器、電子管等各種電子元器件和無線電通訊裝置。
宋鴻飛亦不得不暗暗讚歎:“不愧是兵工之父,真是高瞻遠矚,遠見卓識!”
隨著閱歷的增長,當初的年少輕狂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