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練兵高潮(1 / 3)

淞滬,扼長江出海口門戶,是華夏國經濟、工商業和對外交流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淞滬戰事愈演愈烈,我軍裝備劣勢,更缺乏攻堅能力,在前期的圍攻作戰和抗登陸作戰中,始終未能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

面對我軍以命相搏的浴血抵抗,日軍登陸部隊雖然無法擴大佔領區,但也已漸漸站穩了腳跟。

慘烈的戰況僵持不下,雙方都在不斷大規模增兵。

島國最高層決定將主要作戰方向由華北轉移到淞滬,第9、第13、第101師團編入滬上派遣軍序列,臺島守備隊正式組建了重藤支隊,甚至還有偽靖安軍第1旅、偽滿李春山和於芷山等部的偽軍,正源源不斷增援滬上。

此外,第1後備步兵團和多個後備步兵大隊已經先期抵達,補充了先期登陸的第3、第11師團的戰鬥損失,使得這兩個苦戰以久、損失慘重的主力師團始終能齊裝滿員持續作戰。

華夏國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不斷增派兵力。中央軍精銳部隊除了一部分投入華北戰場,其餘所有精銳之師幾乎悉數投入淞滬戰場。

然而,由於雙方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差距巨大,僵持中戰事逐漸於我不利,日軍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首都金陵也面臨嚴重威脅。

為挽回戰局,國府號召“共赴國難、抗日御侮”,決心舉國一致,集全國全民族之力,同心同德,堅決抗戰。

大敵當前,一致對外,全國空前團結。一個曾經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華夏,第一次爆發出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

這在以前完全是不能想象的。

近代以來,華夏經歷了長期的割據分裂和軍閥混戰。不久之前,這些派系林立的各路軍閥還在為爭奪地盤和利益兵戎相見,打得不可開交。

如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各方軍閥摒棄前嫌,往日的矛盾和爭執拋卻一邊。無論天南地北,不分何種派系,同仇敵愾,精銳盡出,共赴國難。

湘軍、粵軍、川軍、黔軍、桂軍、皖軍、豫軍、閩軍、東北軍、西北軍,各地紛紛整編各自的精銳部隊,義無反顧開赴前線,千里迢迢,馳援淞滬。

軍委會也看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淞滬大戰打響以來,我軍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四大調整師中的87師,可謂是中央軍的王牌部隊。不論是裝備、訓練水平還是實戰經驗,在國軍中當屬首屈一指,戰鬥力非常強。

87師剛開始投入戰鬥的時候有一萬四千人的滿員兵力,然而經過大半月的血戰後,已經補充了3次,平均每週就要補充一次,每次均不低於1500人,可見我軍犧牲之大 。

軍委會高層意識到在這場農業國與工業國的較量中,我軍不論是武器裝備、兵員素質,還是戰術水平都和日軍有巨大的差距,無法應對現代戰爭。

江灣一戰就是最好的成功戰例,可作為最好的經驗借鑑,軍委會看到了希望,我軍也能以機動靈活的先進戰術戰勝優勢裝備的日軍!

痛定思痛之後,軍委會審時度勢,決定各地趕來增援的部隊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部隊,都先在金陵進行緊急整訓,再投入淞滬戰場。

很多地方部隊原本不以為然,認為軍委會不過是臨陣磨槍之舉,大戰在即,短期整訓能有多大作用?還不如給點裝備來得實在!

也難怪他們頗有微詞,很多部隊從駐地趕赴淞滬,輾轉跋涉上千裡,全憑徒步,到金陵也並非順道,這一來一回要多走三四百里路。

更何況某人歷來只重視嫡系中央軍,對地方部隊不聞不顧甚至蓄意打壓,這種雙標作法的確也長期寒了他們的心。

負責實施現代戰術整訓的宋鴻飛也正為此大傷腦筋,各地部隊報上來的裝備情況可謂五花八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