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二年年底的最後一份大宋週報,除了刊登了關於清丈田畝的進度,在顯眼的第二版版面上,上面刊登了一個看似普通但卻足以引人注意的案件。
永興軍路有一戶農戶,在夏收之後舉家投水自盡,其中還有一個不足三個月的嬰兒,全家十來個人三代全部喪生。
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為今年的年情很好,很多地方都大豐收了,尤其是永興軍路的小麥更是大豐收。
再這樣大豐收的情況下,為什麼農戶還要想不開呢,難道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於是很多人想大宋週報諮詢。
大宋週報見狀趕緊予以正面的回應。
在熙寧三年的第一期中,大宋週報趕緊將這個新聞的後續給續上了。
根據報道,在這個大宋週報當地的記者得知了這個情況之後,也是心生好奇,去做了實地的採訪。
經過多方的採訪,原來這家農戶是因為繳納不起這一年的賦稅了。
這家農戶家主的父母已經老邁,已經沒有辦法下地幹活了,而他的妻子生完最小的孩子之後,因為生育的問題,一直臥病在床。
而其他的子女都還小,基本上幫不了太多的忙,農戶主一個人忙裡忙外,終於得到了好收成,但在繳納田稅的時候,卻發現,他的收成連田稅都交不上!
於是又很多人好奇了,為什麼豐收的時候,卻連田稅都交不上呢?
記者也是頗為驚詫,經過查訪,原來正是因為豐收的問題。
朝廷雖然有防止穀賤傷農的舉措,比如包拯擔任三司使的時候,就在豐年的時候由朝廷收購糧食,價格是比價有保障的。
但新上任的三司使卻沒有沿襲這個政策,於是在大家都豐收的時候,小麥的價格直線下跌。
大宋的田稅並不統一,有的地方繳納實物,有些地方卻是繳納銀錢,至於是繳納實物還是銀錢,就隨收稅人員的心情了。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
這家農戶除了種植小麥,還種植了一些大豆,而種植小麥的田地,在報備的時候是報的種植大豆的,於是收稅的人員就按照大豆來算的。
但今年的大豆恰好歉收,所以價格很高。
問題來了。
永興軍收實物,所以並不能用小麥去代替,所以農戶必須繳納大豆,小麥價賤,而大豆價貴,農戶必須賣了小麥,然後買大豆繳稅。
於是,他賣了小麥之後,發現就算將所有的錢都拿來買大豆,都不夠繳納大豆的稅賦。
這樣一來,他就算將所有的小麥都賣了,自己一家都餓著肚子,也填不上窟窿。
這讓他們怎麼活?
於是農戶和收稅人員商議著用小麥來計稅,這樣繳納完之後,他家的小麥還做夠度過一年的。
但收稅人員拒絕了這個提法。
於是農戶又請求能不能按照平時大豆的價格來繳納,收稅人員又拒絕了,強硬要求必須繳納大豆實物。
至於收稅人員為什麼拒絕,是因為收稅的人員就是當地的大地主。
大地主很多時候就是承擔收稅任務的人,這個差遣每年都會替換。
而這個大地主正好今年輪到他收稅了。
這個大地主相當有經濟頭腦,大豆價格貴,他就盯著大豆收,反正無論你種什麼,既然是大豆田,那就一定要繳納大豆,還不能按照平時的價格,就要求你繳納實物。
而他的貓膩是,他可以和縣衙的人勾結在一起,將大豆田修改成小麥田,這樣就可以用價格低廉的小麥去繳稅。
而大豆轉手一賣,就是好幾倍的利潤,這樣,他和縣衙的人一分,能夠掙得錢就多了。
不過他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