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辯雖然純正的儒學並不算精深,但他涉及的知識之淵博,簡直是深如淵博如海不可估量!
蘇氏父子三人心驚,歐陽辯也不得不為蘇氏父子三人的學識而震驚。
蘇洵倒也罷了,半路出家,基礎算是一般,但他性格豪雄,經過他豐富的心學多了幾分豪放;
蘇軾才智絕高,每每有驚人之輪,但天**漫,倒是和原本心學的路子頗為相近,但所發之議論,竟是比陸王二人都要精深!
最令歐陽辯感到驚訝的是蘇轍,蘇轍平日在父兄的光芒之下不顯山不露水,但在理論上面,竟然才是真的厲害,這可能和他的基礎與思維縝密相關。
比起他的父兄,他的基礎比父親好,邏輯思維以及務實程度比蘇軾要強,而且他的天分也不低,所發之議論,竟然比父兄之議論更加接近經世濟用的功能!
說實話,經過這些時間三蘇以及歐陽辯的不斷補充豐富,原本的所謂心學,已經漸漸變了一副模樣,連核心都幾經變更,變得連歐陽辯都覺得有些陌生起來。
不過,這個陌生的理論雖然不屬於史上任何理論,但是卻能夠看到許多理論的痕跡。
不得不說,這是一門極其務實的理論也看起來極其吸引人的理論。
畢竟蘇洵和蘇軾二人的文采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們用他們的文學天賦來描述的理論,就是比別人要說得好,說得更吸引人。
這就是天賦,沒有辦法的。
歐陽辯感覺這份已經有了些雛形的理論若是放出去,必然會像病毒一般傳染開來。
因此歐陽辯感覺責任很大,畢竟一份感染力十足的理論流出去,如果理論足夠好,那便是造福世界,若是不好,那可是要遺毒無窮的!
歐陽辯放下之前的漫不經心,仔仔細細地稽核裡面會不會有什麼謬誤的地方。
等到發現並沒有明顯不好的東西,他才算是鬆了口氣,不過還是囑咐三蘇要詳加慎重,莫要掉以輕心。
三蘇自然同意,畢竟文章千古事嘛,再怎麼慎重都是應該的。
在這個期間,嘉祐六年的科舉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