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觀念並非根深蒂固,容易接受新事物。當他們把一部作品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容易紮根到土壤,形成一種真正的文化基因。”
戴臨風皺著眉不太理解,畢竟有時代侷限。
其實很簡單,一說漫威大法都懂了吧?甭強調什麼“我就不喜歡漫威”“我從來不看漫威電影”。
還有一群人嚷嚷,不能讓漫威荼毒青少年巴拉巴拉。
這種論調特沒勁,因為說白了還是國產電影不行,要是年年都有《紅海行動》、《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好,自身實力過硬,觀眾必然是支援的。
“商業性的概念很難表達,暫總結為兩點:通俗化和娛樂化。
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是一個經濟社會,1979年,魔都電視臺播出了參桂補酒的廣告,才宣告國內第一條電視廣告的誕生。
我們的作品,更多是對社會現象的弘揚和批判,是展現人民的生活狀態,根本沒有所謂的通俗化和娛樂化。
不過隨著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具有天生平臺優勢的影視劇,其商業性也會越來越顯著,甚至能達到一種起決定作用的程度。”
看到這兒,戴臨風不禁笑了笑,提筆批註:“未免誇大其詞。”
因為八十年代沒有娛樂圈,沒有明星,那叫文藝工作者。每個參與進來的人,皆抱著一種對待藝術作品的態度,自覺身上挑著重擔,影視劇都是很神聖的東西。
而最後,文稿中寫道:
“無論題材立意、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塑造、電腦特效等等,我們都非常非常落後。連很多演員的表演方式,都承接著樣板戲的習慣。
一部《霍元甲》如此,一部《上海灘》如此,國門初開,已窺端倪。若不發奮進取,再過幾年、十幾年,當外來文化大舉進軍,我們便只能做一個被動輸出的物件。”
“……”
洋洋灑灑一萬多字,文筆清晰,邏輯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