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有些急了,接連催促歐陽辯儘快舉行。
歐陽辯答應了。
不過正是這段時間的緩衝,大宋週報上的輿論雖然看起來越來越激烈,但風向卻被曾鞏控制下來了。
曾鞏按照歐陽辯的吩咐,看似每次都給反對派登報的機會。
但同時都會用幾篇幾乎是指著反對派文章罵的針對性文章登報。
這樣讀者先是看反對派的文章,覺得有些道理,但是覺得哪裡不對。
一看支援清丈田畝的文章,字字句句都將反對派的文章中的缺陷揪了出來,頓時反對派的真面目被徹底的揭露出來,人人生厭。
這倒不是多高明的手段,無非就是控制了輿論的基本操作而已。
況且隱匿田地這種事情原本就不能放在光明處細看。
無論反對者如何鼓吹他們有多麼為多少窮苦農民著想,他們認為,天下貧苦農民就是靠著這些隱匿的田地過日子。
如果剝奪這些田地,天下的農民都會陷入沒有立錐之地的境地。
面對這樣轉移矛盾的說法,歐陽辯讓人將聽證會中的資料,尤其是分級制度公佈出來的時候,風向就徹底被控制住了。
反對派反對清查田地的主要論據就是——平民百姓隱匿的田地如果被查出收回,他們就會陷入困境。
而這個論點直接被擊穿了。
歐陽辯的工作小組的資料表示——只要藏匿的土地低於二十畝,那麼這一部分的田地就可以歸為農民的本人的私田,不收回也不用納稅。
而超出二十畝的部分,持有田地的人可以選擇繼續耕種,也可以選擇歸還給國家。
如果繼續耕種的話,就得按照正常的田地納稅了。
而二十畝地的這個界限,恰好是富農與地主的分界線。
宋代的農民依據田產多少而劃分為五等。
一等戶的是指佔地三頃到百頃者的人家;
第二三等戶是指佔地三頃以下以至不滿一頃的人家。
第四等戶約佔有土地五十畝左右;
第五等戶有土地二十畝以下。
其中前三等戶稱為上戶,是地主階級。
三等戶中除一部分為小地主外,大多數是佔田五十到七十畝或更多一點的自耕農。
所以,二十畝地就是一個非常恰當的分界線。
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大部分的農民剔除出去。
而這一部分的農民,就是每次最容易被煽動起來對抗朝廷的群體。
而朝廷真正想要對付的大地主卻偷偷躲在背後煽風點火看熱鬧。
當整個事情被放在陽光底下討論的時候,反對派已經沒有了任何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