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是原來的國子監,因為太學的崛起,國子監已經沒落,基本已經淪落為科舉考場了。
裡面很大,幾千人在這裡考試,雖然格子間小了點,但錯落有致,展示出高超的組織能力。
歐陽辯不由得讚歎,這就是文官官僚體系的厲害之處,至少組織能力上是過關的,尤其是上面重視的時候。
科舉是國之大事,是選拔人才的盛典,無論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歐陽辯坐在自己個格子間裡面,經過的考生都不免露出詫異地眼神。
宋朝的科舉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鄉試作為第一級考試,出現幼齡考生是很正常的,科考不限次數,有些人想著讓小孩子去鄉試積累一下經驗,所以在鄉試中小孩子還是比較多見的,但要透過並不容易。
到了省試這一級,出現小孩子的機率是很小的,一般小的也都是十六七歲這個年紀了,像歐陽辯這樣看起來只有十一二歲的少年,卻是很少見的,怪不得其他的考生見到不免露出詫異地神色。
歐陽辯還是見到了幾個熟人的,比如章衡、呂惠卿等人,這些人他是見過的,之前也有去拜訪過他,歐陽辯也回請了幾次。
檢查的工作因為非常細緻,所以到了中午才算是堪堪完成,第一天大多數時間就花費在這上面了,等到下午的時候,主考官王珪協同一眾考官過來巡查考場。
除了王珪,還有範鎮、梅堯臣、韓絳、梅摯等幾人。
這些人歐陽辯都是認識的,範鎮、梅堯臣都是熟人,王珪、韓絳、梅摯在也算是有過一面之緣,他們看到歐陽辯,但並沒有什麼表示,只是視而不見的走過。
歐陽辯也沒有表現出熱絡或者其他的神情,這是為了避嫌呢。
考官審查之後,終於開始髮捲。
此時的考試內容也就是詩賦、經義與策論。
後世人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實際上以中國人擅長考試的習性,只要是變成了考試,就會給你總結出考試規律來,即便是看似靠天賦的詩賦也是如此。
科舉的詩賦考試,始於唐玄宗時代。
詩賦考試中所考詩賦多為律詩、律賦,其本身就已經格律化。
格律化意味著程式化,有規律的東西便可以被研究。
於是,研究詩賦句法、聲韻、病犯、對偶的著作便應運而生,不斷將程式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所以市面上多有詩賦的考試教材。
比如王昌齡的《詩格》、《詩中密旨》,舊題白居易的《金針詩格》、《文苑詩格》,以及李洪宣的《緣性手鑑詩格》、鄭谷的《新定詩格》、王維的《詩格》、徐隱秦的《開元詩格》、王起的《大中新行詩格》、許文貴的《詩鑑》、姚合的《詩例》、任博的《詩點化秘術》、鄭谷的《國風正訣》,以及佚名的《吟體類例》、《詩林句範》等等。
別以為上面的就是全部哦,因為那些都是晚唐時候的考試參考教材,宋代的也有發展自己的參考資料,而且格法更加繁密瑣碎。
唐五代研究賦格的專著亦不少,如浩虛舟《賦門》、紇於俞《賦格》、範傳正《賦訣》、張仲素《賦樞》、白行簡《賦要》、和凝《賦格》等等。
與詩律研究一樣,這些書的作者們力圖要為賦構建起一個通行的格法程式。
現存唐佚名《賦譜》一卷,乃研究所謂“賦句”,有壯、緊、長、隔、漫、發、送、虛、實等名目。
有些又分子目,如“隔”,謂“隔體有六:輕、重、疏、密、平、雜”。
當然,宋人仍有研究律賦程式的著作,與詩一樣,也益趨繁密。
參考書這麼多,當然不可能全部都看,尤其是歐陽辯這樣透過短時間強化起來的速成品,但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