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老師是哪一個聖人,他怎麼會那麼多東西。
子貢回答說,是上天賦予他的賢德,讓他懂得那麼多學問才技。
但子貢的老師孔子聽說之後,回答說:“太宰你知道我的,吾少賤也,我小時候很窮;故多能鄙事,所以會很多卑賤的才技。真正的君子怎麼會這麼多才技嗎?肯定不會。”
而這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視,就是其中的一段話。
這句話的分析有很多種。
有人認為是孔子的自謙,大臣說他是聖人,子貢說上天賦予的。
所以他要說自己其實很一般。
他之所以會很多別人看來低賤的技能,是因為他小時候家裡窮。
這些技能在君子看來低賤的技能,是他們不屑做。
孔子能這麼說,他其實很了不起,他確實是子貢說的聖人。
也有人說,這是孔子真心實意回答,自己並非聖人,自己的才技也並非上天賦予。
之前教諭也說過,孔子眼中的聖人,是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才是聖人。
而孔子也認為,當今世上已經沒有聖人,更不可能認為自己就是聖人。
後面說吾少賤也,所以會很多低賤的才技,則是真心實意這樣認為。
當然也有很多解讀。
每個大家解讀的方式都不一樣。
只要分析的言之有物即可。
朱子跟張居正等大家都對這話做過註解,每個人理解的方向都有出入。
紀元看過的註疏很多,各種想法在腦子裡碰撞,一時不知該怎麼下筆。
就連要不要稱呼孔夫子為聖人,都是一個問題。
孔夫子一直在說世上已經沒有聖人,這個包不包括他?
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孔夫子就是孔聖人。
也有一部分人並不認可,如果遇到認可的考官,那就要順著孔夫子是聖人的寫。
若不認可的話,就要反著寫。
能不能過關,考官的喜好也很重要。
紀元一咬牙,開篇便寫道:“聖人因時人之稱,而憶其昔之事;門人即聖人之意,而述其昔之言焉。”1
聖人因為那時有些人說的話,想到很久之前的事,學生我也跟著說聖人的話,講講這些話的意思。
這就是開篇了。
紀元開篇便確定“聖人”二字,自然是認孔夫子為聖人的。
按照他來看,也符合天齊國大部分文人的想法。
畢竟科舉發展到現在,其他學說並不盛行,稱孔夫子為孔聖人大半沒錯。
開篇寫完,紀元開始分析後面的話。
後面又寫:“而況艱鉅之任,不及微賤之身。凡一名一物之故,竭旦暮之取攜而無禁也。”2
艱鉅的任務跟卑微的出身沒有什麼關聯,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有取之有盡的一日。
所以不管年少學了多少東西,老年了也要繼續學習。
這才能像聖人一樣掌握很多才技。
這篇寫完,紀元長舒口氣。
不過時間已經過了大半。
後面的一題也不簡單。
第二道是,仰不愧於天。
此話出自《孟子·盡心》。
原文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zuo)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樂趣,樂在平淡,父母兄弟都好,這是第一。
第二是對天地沒有慚愧,對身邊的人也是如此,怍,就是慚愧的意思。
第三件就是得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