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群的村民們又圍在了林家的麥地裡,聚精會神的盯著林立文。
林立文先把麥籠,也就是那個形似簸箕一樣的東西擺順,再之後是拉繩和手柄。待這些整理好了後,他就開始收麥子了。
“這東西收麥子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林立文照舊不忘跟大夥講解需要注意的地方:“咱們一隻手拿著這個手柄,掌握好方向和力度……另外一隻手拉繩,牽引下面麥籠運作……來上這麼一下,麥子就能被收割下來了……”
可說是收麥子,但村民們瞧著,只覺得林立文這樣更像是“掠”麥子。因為凡是這農具劃過的地方,就是一片麥子齊齊倒下,落進了那個像簸箕一樣的東西里。
只三兩下後,村民們就瞧見那“簸箕”滿了。林立文再將裝滿麥子的‘簸箕’往旁邊空地一揚一倒,地上便多了一堆收割好的麥子了。
等到林立文再揮舞幾下,眾人就只見著麥地裡空了一大片。
有村民便震驚道:“這哪裡是割麥子啊,這分明是在掠麥子吧!”
手拿著東西一揮就收完一片,可不就跟“掠”麥子一樣麼?
然村民不知道的是,這個農具學名叫麥釤,或者是麥綽籠。但還有一個名字,叫“掠子”。是河南和山西那邊的叫法,便是在穿越前有各種現代化收割機器時,這個農具依舊還在被一些農民使用。
林立文在演示完之後,又把麥釤遞出去,讓村民們自己上手去試一試。
“哎呀,有了這個東西,我一日怕不是能收好幾十畝地的麥子?”村民們都是一些常年在地裡幹活的漢子們,手上的力氣自是不小。掌握起這麥釤來也並不難,然後等到大家一一上手試了後,眾人更真切的感受到了這東西的好使。
然這話卻並不算誇大,因為待幾個村民爭搶著嘗試過麥釤的使用後,林家那兩畝地的麥地竟就這般被收割乾淨了!
整個過程算下來,撐死了也就是半個來時辰吧!
眾人無不感嘆,林家大郎的腦子真就好使。有個這般聰慧的兒子,往後林老大和林周氏怕是有福了。
雖說林家大郎是被周夫子從學堂裡趕了出來,那身板瞧著也不壯實。但架不住人家腦子好使啊,想出來的這一個個的新農具,用來幹農活時省時省力有效率不說,便是尋常婦人也是能輕易使用得了的。
就不說遠了,只單說有了這個麥釤後,往後林家起碼每年能多種上好幾畝的冬小麥。畢竟冬日裡的地是空著的,只是往年麥子收割太慢,怕影響來年大豆和棉花的種植,才不敢種植太多。
這一天,村裡人又扎堆到了林家院子裡,詢問林立文麥釤的製法。
林立文也依舊沒藏私,告訴大家麥釤的製作方法他願意分享出來。只是還是那句話,等到後面空閒下來,他家開荒之時,希望今天得了他麥釤製作方法的村民們,到時候能過來幫忙一日。
對於林立文想要開荒的事他們早知曉了,借用林家耬車抵工更是做過一次了,因此村民們接受良好。
“大郎已經連著幫大家想了好幾樣好使的農具了,又這般惦記著咱們村裡人。便是大郎不說,待後面你家開荒,我也該去幫襯一下的。”
“只要大郎過來喊上一聲,我必得幫你一把!”
“就是就是……”
“多謝大家了。”林立文笑道。
之後便是林老二上場,給大家演示麥釤的具體制作。
製作麥釤裡面的刀片可以用以往的長鐮上的刀暫時替代,其餘所需的也不過是一些麻繩和竹子,木頭等物,都是好尋的。
因此它就跟秧馬一樣,屬於村民們都製作的起,也極易上手的。
等到大家把各自的麥釤製作好了,一個個都興沖沖的恨不得馬上衝到麥地裡去勞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