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
e·f·l這張《five》的火爆業內都有所耳聞,但在各類報道中,與《five》聯絡起來的只有網上形成搶購潮的附贈海報,沒人知道專輯的真正銷量是多少。
50萬這個數字被曝光的時候,活躍的業內們甚至懷疑gm娛樂銷量造假!
如果這是gm娛樂靠各種噱頭催出的一年銷量,音樂圈人士或許還信,畢竟現下粉圈催銷量是熱潮,一個品牌請同一個組合代言,不發七八條單鏈不肯罷休,非得把粉絲的最後一滴油榨乾。
但這是《five》一週的銷量,一週50萬是什麼概念?
這意味著,只憑這一週的銷量,e·f·l就足以在今年的唱片年度銷量榜單上排名冠軍!
在華國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50萬就足以登頂實體專輯銷量冠軍,這堪稱是一種悲哀,但不得不說,這正是華國唱片產業的現狀。
隔壁的日國,某位紅了幾十年的天后,一張專輯的周銷量就突破了百萬,歐美的實體產業雖然也呈萎縮之勢,但在去年上半年,美國的實體專輯銷量也達到了4000萬之巨。
遺憾的是,縱然e·f·l的新專輯周銷量突破了50萬,在某些專業人士眼裡,這依然是音樂圈敗落的標誌——“粉絲經濟操控了音樂圈,優秀的歌手打不過賣臉的偶像,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正是偶像在樂壇生存的現狀。
專輯銷量若是好了,這是粉絲經濟的因素,專輯銷量若是差了,就是這群偶像“現原形”,賣臉的偶像只配這點銷量。
好與壞都讓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講了,怎麼講都是他們有理。至於偶像在一張專輯製作過程中付出的精力,被他們完完全全無視了。
有記者針對業內人士的言論採訪e·f·l,記者本以為e·f·l會此難過沮喪,或者像其他偶像那樣表示會用學習和努力獲得前輩們的認可,誰料e·f·l聽到記者的話之後只是茫然,半晌,蘇綠“噗”一聲笑了出來。
這下茫然的變成記者了。
蘇綠笑著說:“我們從不覺得我們的專輯銷量高是一種悲哀,這張《five》我們每個人都用心創作了一首歌,你有沒有用心歌迷是有感覺的,我們用心做專輯,他們用心回報,這就是原因。”
“真正的悲哀是吳青維老師這樣的創作者吧,我覺得他們才是華語樂壇真正的悲哀。陳同老師如果為這樣的現狀感到痛心,我希望他拿起筆,寫出一兩首完整的歌,據我所知,陳同老師已經五年沒有任何創作了。”
聽到蘇綠的答案,記者眼前頓時一亮,第二天,記者採訪e·f·l的全文內容就登上了頭版頭條。
e·f·l的粉絲頓時笑了。
還是同樣的配方,還是同樣的味道,遇到這樣的事,蘇律就沒慫過。
最重要的是,蘇律的回應超級有理。
“覺得音樂圈不行,就創作好歌改變這樣的現狀啊!所有人都只動嘴的話,再給八百年音樂圈也沒法拯救。”
“e·f·l至少在努力啊,陳老師你努力過嗎?最可笑的是,圈內的標杆人物吳青維老師還抄襲了e·f·l。”
“華語樂壇最鼎盛的時候,圈裡的大神們都是鼓勵後輩創作的,也教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音樂圈現在不行了,大佬們都憂心忡忡,反倒是某些沒什麼知名度的前輩愛出來指指點點。”
“一句話,就算你是一頭豬,在圈子裡待個十年八年,也會有後輩乖乖叫老師的。就像最近演藝圈的那誰誰誰,十年前是強推之恥,演技差得被粉絲登報罵,現在復出了,倒也成了演技派的代表了2333~”
……
如果說第一週,《five》的銷量與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