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相迭出,太宗在位時就取用進士近萬名,其中有用的又有幾人?”
章惇毫不沉吟的反對他:“官家,本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有赴水死者。以往取士四五百人,尚且有這種慘狀發生,現在官家取士更少,既不能施恩士人,又有可能浪費一些貧窮試子。”
林玄禮微微沉下臉去:“繼續說。朕在聽。”
[啊,古代國考失利也自殺啊。有點可惜了,要不然給他們回鄉的路費?按照家鄉路途遠近分幾個檔次?]
[或者給他們準備一些賺錢不少的短期工作?]
[這可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且這裡也不合理,殿試不能取黜士人,以免落第舉子怨憤官家。仁宗時有個名叫張元的賊子,數次殿試落第,怨憤天家,投奔西夏,為西夏出謀劃策連年攻宋。仁宗嘉佑二年下詔,中書省省試之後,進士殿試,皆不黜落。每科不過四百人。請官家三思。”
林玄禮微微一笑:“章惇,你真覺得是張元這西夏的中書令出謀劃策,西夏才能連年攻宋嗎?李元昊有狼子野心,張元想滅我大宋,難道李元昊不想?好水川、定川寨之敗,其過在誰人?”
難道不是趙禎用兵太差嗎?找啥藉口啊,狄青怎麼回事我不知道嗎?把趙禎後悔的跟啥似得,高滔滔還和他學,唉。
三名重臣無言以對,他們沒王安石那麼極端,敢直說祖宗成法不可取,但是也不信服祖宗成法。
韓忠彥:“官家,這是您自登基以來,首次開科選士,若是殿試只取一百名進士……有些小氣。”
禮部尚書也說:“官家,裁撤冗官,少錄進士雖然迫在眉睫,卻可以用另一種辦法。臣以為,每次科舉還錄三百名進士左右,雖然每年致仕的官員不足三百人,但朝廷上下,那一處不需要用人?一旦官家開疆擴土,更需要人才積累。天下人都以為出將入相的都是進士,可是這些進士大浪淘沙,有文采沒能力的有,因違法獲罪的有,以及……涉及黨爭被黜落的,也有些。”
官家您得留點富裕,備用的官員得有一些!可丁可卯的剛好夠數可不行啊。
又補充道:“按慣例是每三年一次科舉。每逢大喜大慶,官家格外開恩科。官家可以從此以後,不開恩科。”
“嗯……”
章惇也努力勸說:“官家,即便是取士四百人,也有才子流落在外。十年寒窗苦讀,只用一篇策論定下高低,其中還有審卷考官的抉擇在其中,冗官雖然是心腹大患,一旦才子流落在民間,入仕無望,同樣會成為心腹大患。官家可還記得西漢的中行說麼?”他又舉例說明落第秀才跑去落草為寇的危害,以及很多有才幹的官員都要經過四五次、六七次的考試才能考中進士。
歸根結底一句話,希望!您收緊的不是三分之二的名額,而是天下士人十分之七的希望。本來就是極難、極其執著、一生皓首窮經的事,是讓這些文人專心想當官,無心生事的手段,甚至可以說是□□的方式之一。
林玄禮被他們說服了,想想倒也是,頂級人才大概就是十個,差不多能用的能到一百個,但是得給到二三百的名額把這些人選出來:“既如此,昨日為何不當面勸諫,要到今日才說?”
倆相公都怒視禮部尚書,禮部尚書慫慫的低頭道:“昨日晚間,臣領了官家草詔,一時疏忽大意,以為官家批示依祖制,不曾細看。今早發現…慌忙去稟告政事堂。”
林玄禮沉吟了半日:“也罷,你們說的在理。朕也只好從善如流。進士科可以有三百人,不能再多了!”□□還有牽制他們的精力,這個有道理。
三人和值班的官員們一起鬆了口氣。
章惇沒敢徹底放心:“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