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生導師。
他上來不談醫生就業前景,直接告訴觀眾,自己每年平均要做200多場手術,手上帶著五名博士生,有三名已經讀了四年還是沒能畢業。
他說:醫生這個專業錢和名氣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和對醫學的熱愛,選擇了這一門專業,必須徹底貫徹活到老學到老,天天都是小高考的原則,不能輕易被病魔打倒,也不能輕易說自己決定放棄。
畢竟,我們醫生就是要對別人的生命負責,容不得半點閃失。
如果說家長們第一集 還沒反應過來,第二集聽完老醫生語重心長的話語,再遲鈍也意識到了。
《校園戰爭》給出的大學專業指南,不是告訴觀眾什麼專業好就業,什麼專業有前途,而是告訴觀眾:擇業慎重,切勿跟風。
第一週亮出兩位專業大能,瞬間就在網路上掀起了討論熱潮。
“感謝韓老師,我媽終於不逼我去學建築了,因為我說不想年年高考還去工地搬磚。”
“我從小就想當醫生,好想當楊醫生的學生啊啊啊,不知道明年高考分數夠不夠a醫大。”
“才兩集,介紹的專業都這麼可怕,突然好奇後面要介紹什麼年年高考、天天高考的魔鬼專業了。”
“我法學必須有姓名!”
“生物工程瞭解一下,我一週六天住在實驗室,數顯微鏡下面的毛狀體數到眼瞎,最後懷著報效祖國的心海歸,除了外包公司收不到一份offer啊啊啊!”
《校園戰爭》帶起了題海論戰,又帶起了專業比慘。
各種熱門但慘、冷門也慘的專業紛紛刷屏,讓吃瓜群眾大開眼界。
那些立志要為金錢奮鬥的學生們,還沒畢業先被課題追趕,又忙又累窮困潦倒。
那些從小說著“我長大要當科學家”,真正選擇了科學專業之後的學生們,發現自己又忙又累別人還覺得他們輕鬆。
隔行隔山的誤會,藉由這次的專業推介,展開了一場大面積的澄清大會。
還沒等到下一次的《校園戰爭》,大學生們紛紛站了出來為學弟學妹現身說法——
選擇我們專業只有一點要求:一定要熱愛我們的專業!
不熱愛你就會生不如死!
雖然我超愛它也經常在生不如死、再活一天之間苟延殘喘嗚嗚嗚。
聽過無數“前途好、就業好”的專業推薦理由,大家終於思考起擇業最基礎的“熱愛”。
模板化的僵硬教導,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愛不愛這種不重要的因素。
因為他們必須在不愛的知識和學科上,拿到更高的分數,才能去選擇自己熱愛的未來。
可惜,更多人渾渾噩噩,只盯緊了分數,並沒有考慮過,擁有選擇權之後,應該怎麼選擇。
網路上閒得發慌的畢業生,浩浩蕩蕩發起了“熱愛行動”。
有些人一邊吐著對專業的苦水,一邊回憶自己啟蒙的興趣。
有些人雖然一項一項列出專業給他心靈帶來的痛苦,卻還是坦率的表示,再苦再累自己仍舊喜歡這個專業。
有些人講述了曾經在父母逼迫下選擇本專業的辛酸,順便告訴後來者不要害怕,他已經將辛酸化成動力,找到了執著的樂趣。
一部單純拍給學生,甚至題材涉及奧數這樣曲高和寡的電視劇,從誕生之初就給觀眾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和溫暖。
越來越多對校園刷題劇不感興趣的人,因為電視劇片尾的專家推薦,加入到坐等播出的行列來。
如觀眾所料,《校園戰爭》的片尾介紹,請到的都是業內精英。
外行們不一定認識這些德高望重的專家,內行們見到他們的身影,都會情緒激動的幫忙列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