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貧血暈倒而已,小妹妹你自己吃吧。”
孟姜又從兜裡掏出三顆大白兔奶糖,自己吃了一顆,遞到小妹妹手裡兩顆:“看,姐姐有吃的,也送你嚐嚐。”
小姑娘看看不遠處的一個穿著碎花連衣裙的少婦,那少婦笑著向她招招手,小孩子說了一聲“謝謝姐姐”,然後蹦蹦跳跳的走了。
孟姜心想這年頭還是好人多呀。
為了再被人當成要飯的同情,孟姜趕緊站起來,揹著一個蛇皮麻袋,找到路邊一個石凳坐了下來。
孟姜吩咐:“小3,上劇情。看這又土又洋的城市風情,應該是剛剛改革開放?”
系統123點頭:“90年代初。”
孟姜匆匆過完,只能這個劇情說來俗套,是這個年代最常見的故事,但也是真氣人。
原主生於70年代中期,媽媽陳芳是農村大隊長家獨生女,爸爸孟涵之是京城下鄉的知情。
當年陳芳眉清目秀,家境不錯,又是初中畢業生,屬於村花級別,得到很多小夥子包括知青們的喜歡。
不過陳芳更喜歡文氣男生,後來就被孟涵之攻破防線,二人結成連理,並很快生下了原主這個小姑娘。
只是好景不長,陳芳的爸爸當時為了抗洪救災英勇犧牲,若陳芳未成年,說不定還能得到一個工作崗位補助或者成為五保戶,總歸會有物質上的好處。
但當時陳芳已經結婚生女,所以這些就都與她無關,最後只得到組織精神上的鼓勵,從此物質生活卻一落千丈。
孟涵之雖然當時不說,心裡卻已經有些後悔了,覺得自己眼光不好,找了一個拖油瓶。不過他是個講究人,心裡再不滿,面上依舊恩恩愛愛過著小日子。
等到恢復高考,這是知青的大好訊息,但對許多和知青結婚的農村男女來說,卻成了滅頂之災。
當年很多男女知青離開農村後就再也沒回來,那個年代的離婚率高到一定地步。
於是陳家村很多人勸陳芳,不要放孟涵之走,走了就再不回來了。
但陳芳一直是個溫柔體貼的女人,看著丈夫日夜苦讀,她狠不下這個心,還是放人走了。
當時孟涵之哭著說一定會回來接走陳芳母女,然而卻從此杳無音信。
其實陳芳雖然不說,但她這兩年已經感覺到丈夫的心變了,所以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很快就接受良好。
以陳芳的個人條件,而且還是隻帶著一個女兒,還是有很多男人甚至小夥子能接受她。但陳芳卻從不點頭,她一心一意拉扯大女兒。
好在陳芳父親當大隊長多年,一直很為鄉親們考慮,哪怕在最苦的60年代初,陳家村也沒餓死過人,所以大家對陳芳母女還是很關照的。
至少從沒出現過孤兒寡母隨便被欺負的局面。
只是村裡人的照顧也只能做到這樣,大家都窮,物質上幫不了這對母女什麼。
陳芳又要帶孩子,又要沒日沒夜下地幹活,日子過得苦。但陳芳對原主這個女兒也是真好,從沒埋怨原主是拖累,原主吃的喝的在這個年代至少不比村裡其他人差,而且還一直能上學。
只是陳芳身子骨終究被拖垮了,常年高負重勞累,營養又跟不上,今年年初一場倒春寒倒下了,因為當時沒當回事,後來發展成癆病。
這個病不能累著,營養也得跟上,而且還有一定傳染機率,陳芳終於心灰意冷,對人生失去了留戀,眼看就有些彌留之相。
看著已經十五歲初中畢業的閨女,陳芳實在沒有能力供孩子讀高中、上大學了,於是拿出家中僅有的五百元錢,還有孟涵之當年留下的一些信物,還有兩人的結婚證,讓原主到京城來找爸爸。
原主從小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在媽媽最需要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