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相當頑強,以至於孫真無法按原計劃實施攻勢。
從電報中的措辭來看,孫真目前的狀況是自保無虞,但進攻無力,要想打出一些像樣的戰果,就必須要透過增兵來實現。
陳一鑫很快做出決定,調目前駐防金州大營的兩個步兵營趕往山海關增援。
這兩個營本是駐防朝鮮大同江基地,開戰前幾天才調回來接管遼東半島的防務。不過既然山海關戰事緊張,那就只能先抽調一些人馬給前線了。
等大部隊抵達大沽口海岸實施登陸之後,陳一鑫還可以抽調部分作戰船隻轉頭回去參加山海關的戰鬥。
山海關防線南側那兩座臨海的小城,海漢海軍完全可以從海上對其實施炮擊,必要時還能轉運一部分陸軍部隊繞到防線後方登陸,或許也是一個破局的辦法。
相較於北線的激烈戰事,孫丙在南線的行軍就輕鬆多了。
正如孫丙所預料的那樣,青州的明軍根本沒有與海漢軍作戰的意圖,陸五師波瀾不驚地完成了在青州境內的武裝遊行,順利進入到濟南府。
按照作戰計劃,孫丙這支部隊在濟南府境內也不會逗留作戰,而是沿海岸線北上進入河間府,最終抵達順天府。
不過明廷顯然在濟南府有所部署,當孫丙率軍抵達黃河邊的時候,軍情局傳來訊息,對岸的利津縣城明顯有大量明軍駐紮,而且上下游的民船全都絕跡,看樣子是有據河而守的打算。
這其實也在孫丙的預料之中,此處算是海漢軍北上途中為數不多的天險,明軍如果連這地方都棄之不守,那就是根本不準備抵抗了。
當然這也難不倒孫丙,他早就準備了一支用來渡黃河的船隊,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等這支船隊從入海口逆流而上,到利津縣與陸五師會合。
明軍雖然在利津縣城作了一些部署,但由於沒有水軍助戰,缺乏封鎖航道的能力,也很難阻止海漢軍在利津下游實施渡河。
期間倒是有一名明軍參將帶了幾百騎兵,隔著黃河一路追到下游的渡河地點,指望要給海漢軍來個半渡而擊。
但孫丙召來的渡船可不是民船,這些船上同樣裝備有小口徑炮用於自衛。遠遠朝著河岸上的明軍騎兵放了一通炮便將其驅散了,看樣子戰鬥意志也不是很堅決,遠遠比不上他們北方同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