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對於考察隊來說,算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城市。考察隊手上所掌握的資料,基本都是穿越前的越南國內狀況,只知道這裡是後世越南清化省的首府,是其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之一,但這些資訊對於目前的形勢判斷來說幾乎起不到任何的參考作用。
關鍵時刻,考察隊還是想到了求助大本營,至少那邊還有一些像寧崎這樣比較熟悉歷史的半專業人士,說不定可以提供一些比較有用的資料。果然大本營的專家組這次也沒有讓考察隊失望,在得到求助的要求之後,考察隊很快便得到了專家組的指點。
在這次行動之前,寧崎曾經在考察隊的培訓課上提到過這一時期的越南國內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1427年越南擺脫明朝的統治獲得獨立。而領導這次獨立運動的越南人黎利,正是出身清化,他在1418年所發起的針對明朝統治的武裝叛亂,便是在越南清化的壽春縣,越南史書將其稱之為“藍山起義”。黎利一手建立了國號大越的黎氏王朝,這個王朝雖然在統治期間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但還是勉強維持到18世紀末阮朝上位,黎朝才退出了歷史舞臺。順便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越南”這個國名便是阮朝在19世紀初所使用的國號。
在穿越眾來到這個時空的100年之前,也就是1526年,當時的黎朝皇帝黎昭宗被權臣莫登庸所殺,翌年莫登庸便篡奪了皇位,建立莫朝。而當時的黎朝大臣阮氏、鄭氏在清化擁立了昭宗之子黎莊宗繼位,形成了黎莫對峙的南北朝局面。在這一時期,清化是一直作為黎朝的統治中心、事實上的都城而存在,。直到1592年黎朝大將鄭松滅掉了莫朝,才將黎朝都城遷回到這時候名為“升龍府”的河內。
但鄭松上位之後立刻成為新一代的權臣,黎朝皇帝繼續淪為傀儡,而另一大權臣阮氏則是佔據了南部的順化作為據點,形成了新的南北對峙。從1627年開戰的安南內戰,便是其國內這兩大勢力的正面碰撞。而曾經的臨時都城清化,也就成為了北逃的戰爭難民們落腳首選之地。
但至於說這個時候的清化究竟是什麼情況,擁有的駐軍力量和政治局面究竟如何,後方的專家組也沒法提供更為詳細的資訊了。畢竟專家組歸根結底都是些鍵盤歷史學家,有限的精力基本都用在研究國內歷史和歐洲歷史上了,能對越南這種等級的國家有如此程度的瞭解已經很是不易了。
考察隊在得到這些資訊之後再次進行了集體討論,最後對第二天的行動制定了幾條規則。一是要儘可能迴避當地軍隊,因為目前這個國家還處於內戰狀態,很難說考察隊的出現會不會引來軍方的攻擊;二是對可能出現的大量難民也必須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畢竟流民與流寇也只有一字之差,迫於生存壓力的人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第三就是要在其沿岸地區尋找合適的錨地,以備後續可能會到這裡大規模運送移民的船隊停靠,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要看看是否有適合建立難民營之類場所的環境。
1627年6月25日,考察行動第九天,考察隊繼續駕船沿著海岸南下。這一段航程順風順水,考察隊只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便跑完了四十海里的航程,抵達了清化外海。
考察隊所請的兩個嚮導都是前幾年才從清化遷出來的,根據他們所說,這裡距離地處內陸的清化還有大約三十里,要去清化城有陸路和水路兩種選擇。不過考察隊並不需要去清化城才能探查到情況,兩艘船隻是在清化江的入海口附近兜了一圈,就已經看到岸邊有不少揹著包袱揹簍的百姓。
“這應該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戰爭難民了。”謝春嘀咕了一句,轉頭對那兩個嚮導問道:“這些人為什麼會聚集在這裡?”
“他們在等渡河的船。”其中一個嚮導回答了謝春的問題:“他們想繼續往北走。”
謝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