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滿清琢磨出的笨辦法就是儘可能地拉長作戰時間,以消耗海漢軍的作戰物資。在渾河南岸阻擊海漢軍渡河攻勢的同時,也派出小股部隊前往南方,對海漢軍的補給線進行襲擾作戰。
雖說這樣的笨辦法不免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但也的確起到了滿清所期望的消耗作用。海漢軍一度只能放慢進攻節奏,以免彈藥消耗過快導致後勤補給脫節。
與之前的幾次攻城戰相比,海漢在瀋陽的攻勢要慢了許多,一方面是因為清軍加大了戰場投入和抵抗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瀋陽距離海漢大後方太過遙遠,補給路線拉長之後,影響到前線的作戰效率。
作戰物資需從金州,甚至從登萊啟運,運到蓋州上陸,再運至瀋陽前線。光是蓋州到瀋陽這一段陸路就長達三百餘里,即便途中沒有遇到清軍襲擾,也至少要三四天時間才能運抵目的地。
“瀋陽戰役是海漢軍成立以來,深入內陸最遠的大型作戰行動。由於無法再透過海運來實現便利的兵力投送和物資運輸,我們的短板也開始在戰場上暴露出來。”
回想起那段戰事,陳一鑫的臉上仍是帶有一絲遺憾的神色:“如果當時能提前準備更多的騾馬車輛,或許前線作戰就會順暢得多。”
當時錢天敦和王湯姆親自在一線指揮作戰,而陳一鑫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負責後勤保障。但限於當時的客觀條件,即便是後勤部門傾盡所能,也很難完全滿足前線的作戰所需。所以當時的戰鬥往往是打上三五七天,就得停個一兩天,等待物資補給到位。
一條小小的渾河,便硬生生攔下了海漢軍。用時半個多月,海漢軍才終於取得突破,在渾河北岸建立起了陣地。
當然清軍為此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渾河南岸的傷亡就超過了兩萬人。基本上每天要消耗五個牛錄的編制,甚至是新近投入戰場的部隊,當天就把編制打沒了。期間戰死的各級軍官也多達上百人,所謂的精銳巴牙喇兵也損失過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