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來看,似乎是海漢用一千萬兩白銀換了這些地方,但實際上海漢的付出遠遠沒有那麼多。價值八百萬兩的軍火物資,海漢從中獲得的毛利就差不多有一半了。而這個協議避免了與大明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由此所將節約下來的軍費也是很可觀的。
這麼大片的地方到手之後,海漢透過經營所得到的收入也會遠超大明統治時期的賦稅,最快一兩年內就能把本錢撈回來了。
至於目前被許心素控制的福建地區,並不在此次協議的範圍內,只要許心素沒有自立政權,海漢就不會過多插手福建的事務。大明要如何處理福建的局面,那就不是海漢執委會需要頭疼的問題了。
在得到了海漢提供的幫助後,大明在北方前線的戰鬥力也有了顯著提升。在1644年十一月的一場交戰中,大明用秘密運抵山海關前線的兩百門火炮部署了一個威力巨大的口袋陣地,一舉擊潰了試圖攻打山海關的清軍主力,殲滅清軍四千餘人,斃傷多名清軍將領,取得了抗清戰爭開始以來少有的一場大捷。
皇太極吃了這個大虧,當然立刻就將清軍在戰場上的頹勢與海漢聯絡到一起。但海漢並未直接出兵,這也沒有違反兩國之間的協定,讓皇太極是有苦說不出。
於是這個時期呈現出了一種奇怪的局面,海漢在山東大量收購中原物產,其中一部分會跨海運到金州,與滿清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而從金州交易回來的關外特產,也會有一部分透過山東、浙江等地流入大明。
大明和滿清在遼東灣海岸附近打得死去活來,而同一時間作為中間商的海漢卻在兩頭賺錢,甚至還有餘力替雙方溝通一些特殊事項。比如在戰事中被對方俘獲的重要人物,顯然很難再在戰場上把人討回來,而透過海漢在中間傳話,不管是換俘還是交付贖金,終究是有運作的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