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好泥牆,他們打算第二天回周家村。
吃過晚飯,莫茹就和莫樹傑商量,“爹,要讓小熠繼續讀書才行。”
這幾天莫茹就讓弟弟們撿了一些能寫字的滑石回來,還撿了塊石板放在院子裡當本子,考三個弟弟的識字水平。
莫樹傑有文化,空閒裡他都會教孩子們識字,那時候除了上工、挨鬥,他們也沒有別的事情可做,略微有點空閒就講個故事學幾個字背幾段文章詩詞的。
所以三個弟弟都是識字的,不過水平有高低而已。
尤其莫應棠,現在識字起碼有高小水平,總體也比初小強。
莫應斐差一些,識字不多。
莫應熠比莫應斐略強。
她覺得莫應棠學得最紮實,自學能力很強,但是最聰明的還是莫應熠,有點小聰明,總是能找捷徑。
小聰明可以有,但是不能歪了,尤其在學習方面,一定要明確為自己學,所學知識要留在腦子裡爛在肚子裡,而不是為了應付誰的檢查。
莫應熠好像為哄她高興才學的,這態度就不對。
所以,她得讓他繼續上學,接受學校正規的教育才行。
大弟和二弟年紀有些大,加上家裡需要勞力,上學的確不合適,那就只有莫應熠負起讀書這個責任。
自學也能學字,但是不上學不經過正規的學校教育,是拿不到文憑的。
拿不到文憑就不能靠文化來找正兒八經的工作。
這時候讀完初小、高小就可以在村裡當會計之類的,要是讀了初中,去公社某份差事不成問題。而要想進縣城找工作,那必須高中畢業的,中專就能分派很好的工作,更別說大專、本科。
這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真的是萬里挑一,經常方圓幾十裡才那麼一個大學生,一經傳播那是轟動當地的,公社和縣裡都要表彰宣傳的。
然而要想從高小考上初中,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一個班級三四十個高校生,能升入初中的有三四個是不錯的。
而初中一個班三四十個人,能升入高中的,可能也就一兩個。
這時候的升學率,低得嚇人,可一旦能升上去,還是非常好的出路。
她和周明愈是現代人,無法徹底代入這時候的思維,而且年紀大了也沒法再去讀書,自然不適合去學校裡當學生。
但是莫應熠不一樣。
從長遠來看,一個小孩子能讀書還是要讀書,當然她和周明愈也會好好引導約束他,儘量避開那些雷區就好。
當然這時候讀書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時候讀書人基本都是富裕家庭出來的,以前的地主、富農,至少也是中農,否則根本沒有財力和空閒時間支撐讀書。
畢竟讀書是非常奢侈的。
上學不但要花學費,還要交各種雜費,準備紙筆書本費。
小學將近五塊一年,初中就要七八塊,高中十來塊,對於一年到頭攢不下十塊錢的農民來說,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根本支撐不起。
而因為貧窮,農民的教育觀念就不強,也沒有教育需求,所以上學的孩子很少。
家裡人不支援讀書,上學條件又非常惡劣。
有時候一個公社也就那麼兩三所小學,好的公社一所中學,有的公社沒有就要和別的公社共用一所,而全縣才一所高中。
在這樣的條件下,有的孩子上小學就要走十幾里路,中學二三十里,高中幾十裡甚至數百里路的也有。
所以一個孩子要想上學,既要父母有這個觀念,還得家裡掙得出工分管他吃飯,湊得出錢交各種費用。
聽說讓他讀書,莫應熠最直接地反應就是不去。
他先跟家裡人撒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