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件,原材料的價格,錄入聚美的資料庫,方便現在計算成本也方便以後做大資料分析。順便對以後在這裡進行資訊化改造的難度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對曲黎來說,更直觀的感受是粵省的服裝企業是真的多,競爭是真的激烈,這或許是Shein後來能夠崛起的原因吧,Shein每天都會上新5000~6000款SKU,7天就可以上新,還沒有庫存壓力,這種(個性化、小批次、多批次和快速交貨)極致供應鏈的背後很可能是透過壓榨供應商(代工廠)的方式實現的。
換句話說Shein的成功不是中幗產業鏈的驕傲,而是一種恥辱,Shein們並沒有帶來更高的利潤率更高的效率,而是將風險轉嫁給處在供應鏈底端,那些數量龐大的服裝製造業企業。
曲黎漫步在番禺地面,心思有些沉重,這些東西還是不要告訴那些風投了,否則資本會逼著他透過壓榨製造業的辦法成長。如果單純的從商業角度考慮,這麼做無可厚非,等到丹琳和祥雲兩個品牌成長到優衣庫,Zara的規模,自然會有很多辦法讓自己變得“高善”,就像米國洛克菲勒這樣一直帶著血腥味的商人都可以變成全球文明的慈善家,商業社會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算了,不想那麼多了,Shein不是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但聚美是啊,說不定他能夠利用資訊科技為代工廠爭取更多利潤。實在不行就在競爭對手出現時,利用規模和品牌優勢低價碾壓,這麼一想,壟斷似乎也有好處……
可惜了,服裝行業幾乎沒有准入門檻,幾乎永遠都不可能出現壟斷企業,低質低價代名詞的shein們或許正在將中幗的服裝製造企業趕到越南,孟加拉等國。
可換個角度看,這似乎並不全是壞事,倒閉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以匹配小單快返的Shein模式,也會自然的淘汰一大批失去進去心的小企業主。如果這些中小企業真的能夠適應,並且有滋有味的活下來,那麼未來的柔性化大生產時代他們會有更多機會。
對於聚美或者丹琳、祥雲來說,首先要打造供應鏈生態,也就是透過供應鏈管理資訊系統,將大量的供應商緊密的組合在一起進行高效協作。曲黎也是因為有這個願景,透過網際網路改變傳統制造業,所以林兵等人會願意加入聚美和他一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