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感覺,要是後代人看到他們這些,會不會覺得這就是個古代的壓縮包?
其實完全是現代的口頭禪啊。
但這個詞確實足夠形象。
徐大人負責天下學子們的科考,說了如今科考的現狀。
最明顯的,大概就是考生的人數。
紀元考鄉試那會,幾千人裡面,選出一百多人中舉。
時隔七八年,參與鄉試的人數,已經從幾千增加到一萬多,幾乎翻倍了。
畢竟每年都會童試,每年都會多出很多秀才。
這些秀才三年一考,考上去的,肯定沒有留下來的多。
秀才人數翻倍,舉人同樣也多,進士也不少。
打個比方說。
就那麼一座獨木橋,一天頂多走十個人,而像過橋的人越來越多,那岸邊肯定擁擠不堪,說不定還會打起來。
當年聶世鳴在正榮縣衙門說,如今秀才多如牛毛,當地的秀才們還憤憤不平。
如今再說,大家只會一個勁地點頭。
是啊。
現在秀才真的太多了。
其實當時就已經有考生太多的趨勢。
這麼多年過去,自然更嚴重了。
官學設立工科,倒是剛剛好。
徐大人信裡還說,不少科舉無望的秀才,本打算棄儒行商,如今則要棄文去學工科,也是一個轉變。
這信裡還問,紀元認為,如今的科舉,應該如何改制才是。
想要科舉做官,已經千難萬難。
一些學生,確實打算棄儒行商,畢竟是要過日子的。
窮秀才什麼都不會,還不如老老實實另尋出路。
而且一群讀書識字,不事生產的秀才湊在一起,其實是一個大禍害。
紀元那個時空,就提過這件事,說秀才介於百姓跟豪紳之間,既不接地氣,也不是真正的有錢人,很容易作為社會的敗類。
正榮縣那個狎妓的劉秀才,就是這種禍害的代表之一。
隨著秀才人數越來越多,這種禍害已經成許多地方一害。
現在工科的存在,分擔了這份壓力。
讓徐大人另有其他想法。
如今的官學,是不是能把君子六藝重新扶起來。
或者加重其他學科的教導?
醫學是一方面。
還能分為給人看病的大夫,以及獸醫。
以及農業也是一科。
徐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寄給紀元,同樣想看看他的想法。
雖說這邊蒸汽廠正在建設,可紀元還是抽出許多時間來回復徐大人。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
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首先要普及識字率,讓更多人識字,讓認字作為一個必備的社會技能,這也創立許多崗位。
那些秀才們教人啟蒙,還是可行的。
然後按照各個學科來分。
紀元寫這些的時候,簡直閉著眼抄書。
比之當年他在殿試寫的文章,這次的回信則更細緻了。
當年殿試的題目大意是,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
當時紀元洋洋灑灑寫了不少,此時的回覆,倒像是那時候的補充。
殿試的策論文章裡,紀元就寫了,以經義取士,學的都是儒家道理,不好指導做事。
以及秀才,舉人,進士會越來越多,職位就那麼幾個,一定會氾濫。
到時候一定要解決。
那如何解決?
如今寫的,便是如何解決。
首先提高識字率,這根本不用多說,天齊國朝廷也是持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