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面對這種情況,莊建業真的沒啥好說的。
不能說國內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單位和生產廠不努力,不進取,但貪大求全的思想卻比比皆是。
這事兒總的來說也不算錯,畢竟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類的天性,更何況大推力航空發動機本來就是人類一切工業智慧的結晶,有了它戰鬥機的效能才能更加優良,有了它大型運輸機、轟炸機才能翱翔天際,有它大型民航客機才能越洋飛行。
當然能夠完成它,參與的技術人員才能獲得更高的榮譽,領導的官員也能得到更快的晉升。
小小的1000千瓦以下的渦輪燃氣動力裝置能做什麼?就算上級領導來視察,都不好意思擺出來,那麼小,功率那麼低,萬一領導問,你這東西能裝什麼飛機,說起來都尷尬。
除此之外,國外對應用於飛機輔助動力裝置的渦輪燃氣動力的開放態度,也促使國內各單位對該領域變得漫不經心。
特別是隨著波音、麥道等新一批大型寬體客機的引進,配套的飛機輔助動力裝置也已零配件兒的形式進入國內。
就比如說民航剛剛進口的六架波音—737客機上的odel—36飛機輔助動力裝置,因為其穩定的效能和超一流的高空啟動能力,得到西北所的青睞,將其應用在運7的改進型上,成為最新款的運7的輔助動力系統。
至於在戰鬥機方面,國內秉承蘇聯五、六十年代的粗獷風格,對輔助動力的概念並不明確,再加上機載裝置簡單,且基本上都是機械儀表,對機載電力系統要求並不突出,因此對輔助動力只停留在啟動主發動機上。
因此一般做的都很小,最大也不過十五公斤,再加上材料和結構上的限制,功率都不是很大。
所以國內戰機往往在機場內都要配備供電或者供氣等地面保障裝備,原因就是殲六、殲七戰機上沒有獨立的供電、供氣的輔助動力裝置造成的,而這也間接增加了地勤的負擔。
可因為作戰理念和戰術構成的不同,部隊似乎對此並不在意,直到21世紀10年代,殲—20的出現,才將這個思路徹底轉變過來,在機體內部加裝了apu飛機輔助動力裝置。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輔助動力裝置apu是裝在飛機上的一套不依賴機外任何能源、自成體系的小型發動機。
在飛機地面維護時,主發動機不工作,apu可以向飛機提供電、氣、液壓等能源,可以不依賴地面裝置的支援,提高飛機自給能力和維護保障性,延長主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和降低飛機的全壽命期維護費用。
發動機在空中出現故障時,或電源、液壓系統出現故障時,apu能提供電源、液壓等輔助能源,並可以輔助發動機快速空中起動,提高飛機的安全性及飛行能力。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如今國內航空業,特別是部隊,對這方面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所以莊建業下大力氣搞過來的t—62t徹底成了雞肋,是姥爺不疼舅舅不愛,當然了,如果李斯特能按照莊建業的想法,把odel—36弄過來,效果估計會好一些,畢竟民航的波音和麥道客機上用的就是這一款輔助動力裝置,多少能沾點兒光。
不過效果也不會太大,畢竟民航新到的寬體客機有自己的維修保障體系,騰飛廠過去學習行,上手攬活估計會被人亂棍打出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次的apu引進,怎麼看都是個賠錢的買賣。
“莊廠長……小莊……”
就在莊建業因為渦輪燃氣動力裝置彷徨的時候,電話裡傳來的一陣陣聲音,總算是讓莊建業回過神來:“額……錢教授,不好意思,我剛才有點兒走神,您說……”
聽到莊建業的回話,錢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