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年海成王登基,立三皇子為太子;楊氏封貴妃,總攬宮務;獨孤側妃參加了登基大典,之後繼續在鹹福宮中自省,新君封賞完有功之臣後關於她的旨意姍姍來遲……
身為太子生母,獨孤側妃只落了個嬪,封號還是「靜」,十足諷刺。
緊接著皇帝的騷操作來了,他從獨孤家祖地挖走了白月光獨孤氏的棺材,重新入殮後暫時放在太廟邊上,再在朝堂上宣佈他追封獨孤氏為後,作為太子的三皇子則被記到了獨孤氏名下。
當事人太子一臉懵逼,但轉念一想他也算解脫了:他真是很厭煩生母一次又一次拖他後腿!父皇不封母妃為後又如何?耐心等待不就是了?!等翌日……母妃直接做太后不好嗎?如今可好,父皇一怒,他們母子名上都沒有關係。
真是何苦來哉?
真像他媳婦說的那樣,母妃權欲薰心遠勝過他這個當兒子的!
而皇帝見太子垂眼沉思許久也沒有為他母妃求情,只當他默許,心中難免失望。
覃靜州就站在太子不遠處,把皇帝和太子父子倆的微表情盡收眼底
這爺倆遲早得掐起來,獨孤家也並不甘心就此沉寂,他覺得自己也可以到邊關「避避風頭」了。
別看海成王登基為帝後天下看似安定了一段時間,隨著大齊西部大豐收,幾位不甘心的藩王蠢蠢欲動起來:實在是皇帝看起來贏得太容易,這幾位藩王覺得他們上也行!
覃靜州看來幾位藩王也不是妄想,新君他在歷代君王中能力中偏下。
於是新君登基第二年的春天,幾位藩王聯手給他了個「驚喜」:幾位王爺都反了,藉口是皇帝卸磨殺驢。
皇帝的確得位不太正,宗室和世家之中都有倚老賣老的主兒把話說得很難聽,不過這些老傢伙的出發點是讓皇帝拿好處堵他們的嘴,萬萬想不到皇帝不走尋常路,他在清洗內宮的時候偶然得到了先帝的遺藏,一批效用微妙的秘藥。
出頭的老傢伙們先後在一年裡都「馬上風」了……皇帝跟楊貴妃感慨「謝先帝不殺之恩」後把這批秘藥毀了,經手人也被抹除,然而除去人證物證,皇帝也不能完全洗清嫌疑。
只不過造反的藩王們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一呼百應,但是他們兵精糧足——長期和關外北狄人作戰,他們的兵將完全跟皇帝從先帝那兒接手的各地守衛軍……差不多是老兵打新兵蛋子的差距。
幾位藩王的聯軍轉眼之間就距離京城只有五百里了,頗有當年海成王先鋒軍勢如破竹,兵臨城下內味兒。
皇帝接報,來不及宣洩情緒,趕忙召集內閣和族老們商議對策。
增兵換將都是必須的,但……換誰?!
最後眾人推舉了個「倒黴蛋」南平王……在邊關駐守十年的一位藩王掛印出徵,覃靜州也靜極思動,就讓弟子去轉告楊貴妃。
楊貴妃眼珠兒一轉,就有了主意。
太子妃這兩年裡把太子籠絡得差不多,不過她依舊防備著對太子有一定影響力的覃靜州,楊貴妃安插到東宮的女官一攛掇,太子妃果然中計,轉過頭就勸太子讓覃靜州也去邊關歷練一番。
太子承認媳婦說得有道理,但他也很是猶豫:他不太想師父有機會掌兵,師父有了軍功必然難以控制;可師父掌兵對他又有很大的好處……這可是兵權啊……再說有王叔在上面壓著,他師父無非是和眾將熟悉結交一下。
最後他還是同意了。
太子親自舉薦,皇帝也無甚異議,主要是覃靜州這將近兩年多的時間真的很安靜,他像修士多過官員。
從兵部接到調令,覃靜州讓弟子謝過楊貴妃,回家囑咐過看家的女兒女婿和兩個弟子,就帶著大兒子跟著大軍去迎敵了……
一年多的時間,二兒子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