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尾憑墜石重力下落,隨後再抬起竿首,便將水桶提升出井。
至於拍杆的軍事化改造則是反向使用,即將橫竿縛系墜石的一端伸向敵方城池,另一端保留聯絡繩索供士兵操縱,最終透過牽索壓下尾端,讓裝有巨石的首翹起,然後放鬆繩索砸向牆體,還可以攻擊敵船。
那竿大概是t字形的,威力極大的同時這樣的拍竿卻也有很大的問題,例如拍竿的支點過高,巨石的落差有限,打擊力不大,當鬆開轆轤上的纜繩時,如打不到敵船,很可能打到自己,搖轆轤的力矩過大,操作十分費力,拍竿尾端活動幅度過大,戰船難以容納等。
但是這個問題被狄泉給解決了,當初花普方和他提議製造拍杆的時候,狄泉就想起來自己看《武經總要》和《宋史》的時候,記得到了宋朝時期,洞庭湖的鐘相、楊么叛軍以水軍稱雄,他們當時又對拍竿進行改造,在拍竿底部裝上轉軸,這樣就可以隨意改變拍擊方向,靈活性大大增加。
這種裝備新式拍竿的“車船”十分厲害,哪怕是岳飛嶽武穆被派來平定叛亂時候也不敢與其正面交鋒,最後用計方才平定。
真要是硬碰硬,梁山水軍除了船不夠大,不夠結實以外,其他的地方還真不遜色於那些海盜。
原本狄泉還想在船上安裝拋石機來著,但是後來被花普方給否決了,原因就是早期的拋石機效率不高,宋代的拋石機往往需要藉助操作者的手拉驅動,效率低下,陸戰當中,拋石機主要用來攻城守城,攻城時,拋石機面對的目標是靜止不動的城牆,守城時,拋石機面對的目標是成群的敵方步兵。
打擊這樣的目標,對於準確性的要求不高,但是水戰中,戰船是能夠活動的,而且相對來說目標較小,拋石機很難擊中,因此威力就發揮不出來了,所以,安放一兩臺部拋石機的空間,遠不如換取四至六臺拍杆划算,拍杆可以說是把用於遠距離作戰的拋石機改裝成了近戰武器。
而且,花普方安裝拍杆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宋軍的制式戰船普遍比較矮小,雖然他家人發明出來了那麼多的大型戰船,但是都不屬於宋軍的常備戰船系列,而裝備了拍杆的戰船,在面對低矮的宋朝海船時能夠大發神威,是可以專門剋制宋朝戰船的,他的目的也就是在此。
在確定了打法之後,八位水軍頭領各司其職就開幹了,作為第一支來到了登州城下的梁山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對於城內的威懾力可是極強的,登州城四門禁閉,連水門的千斤閘都放下了,不許出入。
而梁山水軍也在內河上完了一手“鐵鎖橫江”,他們來此之前特意在梁山上叫鐵匠總管“金錢豹子”湯隆給他們打造了些加長加粗的鐵鏈,以求攔截行船。
這一招的創始鼻祖是在三國後期,吳國將領吳彥,看見長江上游有小木頭漂下來,估計晉軍在上游造船來攻打吳國,所以在長江上鐵索橫江,以防上游的晉軍順流而下打過來。
後來近代太平天國和曾國藩的湘軍進行水戰的時候也進行過鐵鎖橫江的手法。
這一招雖然攔截敵船非常有用,但是想要破掉也很難,可以火燒用火攻,也可以刀砍斧剁,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想把鐵鎖弄斷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
但是,來登州城的大多數都是民船和商船,一般來說是沒有那麼強大是血性的,他們並不會冒著船毀人亡的風險去冒死衝擊橫江鐵索。
於是乎,在航路上“清皆閉戶”的戰略方針已經是達成了,梁山水軍砍伐了大量木石堵塞了河道,現在就是等待“海閻王”皮子煬那一群海盜前來,和梁山水軍一決雌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