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科舉後我靠種田封侯 第60節(1 / 3)

</dt>

如今換成自己,崔刺史恨不得將林立文永遠留在牧州替他種田!

於是在看完這些東西后,崔刺史再對待林立文時,便越發的和藹可親了:“大郎這份推廣計劃做得委實不錯……你且先回去等著,待我將奏摺寫好,便一併上報與聖上。”

“那後面便勞煩刺史大人了。”林立文忙拱手道謝。

崔刺史在林立文走後,立即便去寫了奏摺。然後連同林立文的交來的統計,種植之法與計劃書一併派人連著此次種植所收穫的各糧食樣品送去了京城。

而接到文書的永興帝在知曉牧州此次種植成功後,高興到不行,並且還喚來吳大監:“去將牧州此次所試種的各種類稻穀都拿去御膳房,讓他們做來與朕品嚐!”

因為此次試種,林立文的兩季稻雖也有分別有收穫,但糧食產量卻並不很是理想。 景縣

再生稻的種植方法並不難,因此在教授上會比之前吉州推廣棉花時要來得輕鬆許多。然它有一個最大問題,便是糧種不夠。

今年一共試種四十畝,當時收來毛稻一萬四千二百多斤。但是曬乾水分,去除雜質後,還要扣除上交朝廷的樣品後,便只剩下一萬出頭了。這一萬出頭裡面還要再經過一番挑選,方才可得能做糧種的稻穀。

然而牧州轄下一共十個縣城,其中分別是一個上等縣,三個中縣,五個中下縣以及一個下縣。

只光那一個上等縣,人口登記戶數便有八千多戶。

這樣一算,一萬斤的糧種是完全不夠分的。

不過糧種不夠分這件事,早在林立文做推廣計劃書之前便已經考慮好了。經過前段時間的巡查,林立文將各縣城的大致氣候也摸出來了。

最北地是衡縣,緊挨著它的便是襄縣,這兩縣氣溫屬牧州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因此林立文決定早產糧種分發以這兩縣為主。

除這兩縣之外的其餘八縣,按照其氣候拿本地稻穀,再用林立文之前所教授大家的處理稻種的方法,使得其秧苗期縮短些許時日後是完全可以種植出再生稻的。

而衡縣和襄縣,它們還是兩個中下縣,戶口數均只有一千多戶,且這裡邊還有部分城中常駐不種地的戶口。

林立文的推廣計劃書裡,便是暫時擬定每戶按照三十斤糧種標準去派發。並且安排技術人員分別去往各縣城,與當地官府和屯田司配合一起下鄉對老百姓進行水稻一年兩收的各種種植方式。

至於老百姓們具體選擇哪種種植方式,可由他們自行選擇。林立文的目的便是想盡辦法,將這些種植技巧傳授與大家。

下鄉教授時間可定為十一月開始,因為此時地裡糧食已經收穫完畢,屬於農閒的時刻。這個時候老百姓有空閒的時間,而屯田司這邊也因為官田糧食收穫完畢,能派遣出足夠的人手下到鄉村去。

至於林立文,則要趕在十一月之前,跟在吉州府城時一樣。對各縣城屯田司選拔過來的農家好手進行先一步的培訓。

等到培訓完後,再讓之前參與了整個水稻一年兩收種植的那十名農家好手帶隊,一併下鄉教授百姓們種植技巧。

但下鄉教授百姓到底是件辛苦活,且還需要教授者有足夠的耐心。因此林立文為了讓這些下鄉人員教授百姓時能更細緻有耐心些,便向崔刺史提議應該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薪酬補貼,以及來年百姓種植成功後的些許嘉獎。

畢竟想要下面的人做事時能賣力又盡心些,物質獎勵是絕對不能少的。

而且林立文還希望哪怕他走後,這種技術下鄉一對一指導的方式,以後還可以在牧州沿用,或者說是整個皇朝都能沿用。但林立文也知曉,他若是直接跟永興帝提議在全皇朝推行農業技術下鄉一對一指導方式會很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