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這場氣力之爭,又像是矛盾之爭。
水行中龍力最大,陸行中象力為尊。
徐龍象,當世唯一一位生而金剛境界的幸運兒,堪稱北涼最堅固的大盾。
只是他遇上了一劍光寒北莽十三州的黃青,此人是北莽最鋒利的那杆長矛。
黃青僅是劍出三寸,便氣象恢弘。
像是天上劍仙扯斷了一串念珠,數以千計的珠子劍氣,大珠小珠落玉盤,滾滾前衝。
徐龍象則將大漠黃沙地當作鼓面,一拳擂響,引來地牛掀身的景象,翻天覆地,不斷有一道道黃色龍捲破土而出。
劍氣凝聚而成的青色珍珠在黃沙中紛紛撞爛崩碎,塵土漫天,遮蔽視線。
地牛翻身雖有力拔山河的無敵氣概,可那些為劍氣牽引的珠子一粒粒都蘊籍靈性,雖然十之八九都被龍捲黃沙擊碎,但仍有不下百顆青色劍珠繞過沙柱,一股腦湧向徐龍象。
臉色木訥的徐龍象向前踏出一步,身前豎起一道扇面急速流動的沙牆,珠子紛紛撞在牆面上,既有玉石俱焚的絢爛,也有以卵擊石的無奈。
青色劍氣散亂流淌,黃沙亦是洶湧無邊。
一襲青衫在一斛珠功虧一簣之際,黃青左手按劍,無聲無息飄然而至。
黃青輕描淡寫地從腰間摘下劍,以劍柄撞在徐龍象胸口,劍身出鞘三寸的定風波在一擊之後,被狠狠撞回鞘中!
徐龍象並未被撞飛,雙腳依舊紮根大地,但是身體倒滑出去數丈。少年微微彎腰,強行止住後退勢頭,瞬間開始衝刺,朝那青衫劍客迅猛砸出雙拳。
黃青手腕一抖,橫劍於身前,左臂手肘抵住劍鞘,硬抗徐龍象的雙拳。
位列天下名劍第六的定風波在鞘中發出一陣刺耳轟鳴,劍鞘劇烈顫抖。
徐龍象保持雙拳撞劍的姿勢,繼續向前奔跑,黃青則被向後推出十數丈外。
雙腳離地一尺的黃青拇指輕輕一敲,面帶笑意,從容不迫,推劍出鞘一寸。
驪歌一疊。
徐龍象懶得理睬這是什麼劍招劍意劍勢,雙拳又是一砸。
兩寸劍,二疊。
三寸即三疊。
徐龍象一次次出拳砸在劍鞘上,身形懸空的黃青雖然始終不曾棄劍,但一直沒有阻擋下徐龍象的衝勢,不過隨著驪歌疊數的增加,黃青在少年每一拳遞出後的後退距離越來越短。
徐龍象轟出第八拳,驪歌八疊之後,黃青終於巋然不動,大有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宗師風範。
長衫袖口鼓盪飄動的黃青望向眼前的少年,沒有說話,但眼神中有不加掩飾的驚訝敬佩,只是還有一絲塵埃落定後的淡淡失望。
最後一拳轟出傳說中的八龍八象之力,自然是世間罕有的武道天才,可他黃青尚有驪歌九疊甚至是最後演化而來的十重山,若在北莽朝野威名赫赫的少年止步於此,那他黃青不敢說無需出劍便可勝過對手,最不濟也是穩穩立於不敗之地。黃青之所以選擇以劍意驪歌對敵徐龍象,內心深處何嘗沒有將少年與慕容寶鼎做對比的念頭,後者是成名已久的石佛之身,黃青前些年曾經跟那位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有過一場切磋,沒有生死相向,點到即止。黃青年輕時便立志於以劍摧破兩禪寺白衣僧人的“金剛禪定”,完成拓拔菩薩未能完成的壯舉,號稱無堅不摧的慕容寶鼎無疑是一塊上佳的試劍石,據說在流州青蒼城內讓慕容寶鼎金身出現裂縫的眼前少年更是。
面無表情的徐龍象看似不溫不火再度遞出一拳,先前八拳,皆是循序漸進,龍象之力層層遞進,黃青的驪歌無非就是按部就班,層層疊加。
本想以驪歌黃青沒來由心頭一跳,毅然捨棄驪歌九疊,輕喝一聲,直接跳躍到十重山,有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