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1 / 2)

原本普普通通的島岸線圍擋,加高了約十五厘米高度,可是弧形坡度設計,令加高的圍擋完美融入了海岸邊,成為了跨海大橋的一部分。

柔和曲線勾勒出黃金海岸角度,不僅完美彌補了拆除棧橋之後的突兀牆圍,而且支撐起了容納環形匝道的天頂。

律風一看設計圖,就知道是師兄的風格。

他不禁擔心道:「這個預算……」

「預算沒超。」殷以喬說,「用的材料也是金嶼人工島修建海蚌觀景臺用過的材料。你放心。」

殷以喬來到這裡,不是為了挑錯找茬做匯報,而是為瞭解決金嶼人工島的問題。

他重新要求修改的設計圖,基於原本設計上,進行了一點微調,材料和建築工序不會費事,但是從視覺感官來說,跟換了一種設計似的,充滿了海岸線應有的溫柔包容。

圖定了、材料選了,那當然是立馬開工。

人工島熱火朝天開工,環形匝道就位立刻動手。

停滯了近兩個多月的專案,再次啟動,仍是迅猛得一天一變。

金嶼人工島作為南海隧道服務區,天生具有臨海看橋的優勢。

當跨海大橋完成了環形匝道建設,要進行收尾的橋塔烽火臺對接時,國家派來記錄、採訪的記者們,便匯聚到了金嶼海蚌一般的觀景臺。

長浪人工島的對接,象徵著跨海大橋從立安港不如深海。

而金嶼人工島的對接,象徵著跨海大橋終於抓住了遙遠的寶島。

意義非凡的橋塔對接工程,在觀景臺欄杆後面數臺攝影機注視下,於早上六時準時動工。

趁著和煦溫柔的海風,艱苦建設了近十四個小時,才將那座重要的烽火臺,對接到金嶼人工島上。

海洋昏黃夜色中,整座島嶼燈火通明,還有光線極強的探照燈,照亮整個施工現場。

彎曲對稱的環形匝道,彷彿是烽火臺下蜿蜒的階梯,循著點點火光,鋪在了深邃的海洋上。

這座鐵灰色的跨海長城,終於完成了海平面以上的所有工程。

等待著它的,是海平面以下,漫長艱難的隧道沉管深挖、安裝。

普通民眾一覺醒來,便被南海隧道跨海大橋圓滿完工的訊息炸得心花怒放。

橫跨南海海峽,可供車輛、高鐵快速穿行的隧道,跨海橋階段隨時可以暢通。

只要政府開放通車,他們可以毫無阻礙地從立安港開車到南海!

這種前所未有的刺激體驗,推高了南海隧道的關注熱度。

任何新聞裡,都能見到南海隧道完整示意圖,那道彎彎曲曲的通道,亮起了立安港-長浪、金嶼-寶島兩段,好像兩隻手,即將在南海握住對方。

金嶼人工島的跨海大橋對接,顯然比長浪人工島對接工程更震撼。

當完整的新聞配圖出現,所有人都期待著能夠登上金嶼人工島的寬闊觀景臺,去看一看溫潤如珍珠的島岸邊,氣勢如虹的跨海橋。

更令人詫異的,是新聞專題採訪。

總工程師翁承先,在談論金嶼人工島與跨海大橋對接工程時,沒有迴避金嶼發生過的問題。

他說:「金嶼人工島對接,比計劃晚了兩個多月,因為在設計過程中人工島和橋樑出現了不匹配的誤差,所以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彌補這個錯誤。像大家看到的環形匝道,最初的設計之中是不存在的,它盤旋對稱的花型,是這個錯誤帶來的美麗結果。」

做專案工程的,總會輕描淡寫遭遇過的困境。

一切塵埃落定,回首金嶼人工島焦頭爛額的改圖、測算、重置方案,也不過是浩瀚海洋裡的一朵浪,拍在島嶼上,留下了濕潤的水澤,不足掛齒。

觀看者欣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