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能使人窮困,而是詩人大概在窮困潦倒之後詩才寫得好……
Emmm……
那她還是不想要寫詩了。
再寫一道文言文的概括題。
第二關??
寢扉臨碧澗,晨起澹忘情……
一道賞析寫景特色,一道分析表達的感情,easy……
第三關??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前面倒是輕鬆,看到現代文閱讀的時候岑淑慎的眉頭絞了起來。
是老舍寫的《槐樹下的戰爭》。
一號搬來了兩家日本人,……“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別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號的!”
我呸!什麼漢奸!
岑淑慎憤憤不平地往下讀,大概就是講了兩個日本小孩欺負中國小孩,小孩的媽媽教他反抗。
她咬著筆桿子,非常共情,讀到“無論怎麼老實的人,被逼得無可奈何的時候,也會對抗,在黑暗中,才更需要光明,正因為中國被侵略了,中國人才會睜開眼,點起自己心上的燈……”
她幾乎要拍著桌子歡呼起來,做題的時候更是第一次不需要思考,順暢地下筆。
第五段中冠曉荷鞠躬的細節表現出他怎樣的心理……
享受做奴隸的感覺,自覺主動地巴結日本人,炫耀和日本人的關係……她噼裡啪啦地下筆就罵,幾次差點把漢奸兩個字寫了下來。
簡要概括小順兒媽媽的形象特徵。
老實本分,與人為善;憎恨侵略者,有對抗精神……
分析小說結尾處劃線句的含義。
中國人的內心具有不屈的鬥志……民族危亡……民族希望……
作者花了大量筆墨寫兩個日本小孩,分析這樣寫的意圖。
凸顯了日本小孩野蠻好鬥的性格……(她甚至想用更難聽的詞來形容,好在她還殘存一絲理智……)
側面展現了北平淪陷後的社會環境,日本軍國主義對種花國人民的迫害……
……表達作者對民族災難的深層思考。
嚯,簡直是標答。
岑淑慎抒發了自己的一腔熱血,滿意地叉腰欣賞自己的答案。
再答完一篇論述類文字,第五關??
讓她來看看作文。
簡單的事物常常容易被無視,但簡單中又蘊含著生活態度,人生哲理……
是呢……讀上去這麼簡單的作文題目,完全沒有頭緒呢。
算了,要不還是死在反抗侵略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