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他還活著。
果然,師弟的研究被朱教授批得一無是處,嫌他文獻不看實驗不做,顧熠不由回憶起了自己被朱教授嫌棄的時光,感慨人生果然是個迴圈。
顧熠翻了翻就瞧出問題了:“老師和你說過了吧,這項研究已經有結論了,在……”
顧熠思考了片刻就抽出一本刊物:“在這。”
其實朱教授罵得有點沒理了,師弟只能說是比較倒黴,他的研究和旁人已經發過的論文重疊了,他啟動的時候,人家那篇論文還沒發。
“我怎麼這麼慘?”師弟一邊感嘆,一邊默默看向顧熠,“顧師兄,你這邊還缺人嗎?我可以幫你整理整理資料跑跑腿。”
找顧熠求救只是向顧熠哭訴的途徑,他的目的是讓顧熠的新論文掛個名,幾作都行,因為據院內傳聞,顧師兄這篇論文又打算投《nature》。
今年各高校化院投出的。
化院博士生私下裡都會討論,顧熠究竟點亮了哪棵智慧樹。
比他晚入校的化院生,幾乎沒人沒聽說過顧熠的傳說。
和其他人相比,顧熠只是海外留學的履歷略差了些,但這並不是因為他不能去,只是副業太忙碌罷了。
他在國內高校要比出國更自由些。
不管是當演員的成就,首次觸電導演就拿下的高票房,還是目前以一作發表的論文,都會讓其他人產生和他在的是不是同一所化院的錯覺。
就算這兩年顧熠很少在娛樂圈露面,關於他的報道卻始終沒有停過。
……
顧熠手頭這個研究快結束了,確實沒有什麼需要師弟幫忙的地方,但他和對方承諾,如果下一篇論文需要對方幫忙的話,他會第一個找對方。
顧熠估計,他博士畢業之前,最多也就再寫一篇論文罷了。
“老師,我現在有點後悔在學校的時間太短了。”
當顧熠這麼說的時候,朱教授靜靜瞥了他一眼:“不在學校也好,不然科普片哪裡來的?”
顧熠:“我的價值就只有這些嗎?”
他發現了,科普片拍完之後,朱教授衡量他的數量單位立刻變成了科普片。
雖然顧熠自己對科普片的最終效果很滿意,但他個人認為,他在化學領域創造的成績絕對不止於此。
“論文寫好了嗎?”朱教授問他。
“寫完了。”
寫完之後,顧熠先發上了arxiv,他如今在化學學界也不算默默無聞,論文一經發出,立刻有專家來評審了。
顧熠本人不算高調,雖然業內大多清楚他演員的身份,但在學術上,他很少有驚人之舉,不過顧熠每次都能提供一些新東西,進而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這是業內看好他的原因。
朱教授沒問顧熠有沒有信心,論文能不能發不在於信心,甚至不在於論文字身的質量———不久前,國內量子領域頗有名聲的兩位大佬甚至沒有透過arxiv的稽核,這在學界引發了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