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只不過在k國媒體的形容中,顧熠是那個搶了王軒恆機會的惡霸,「劇組霸凌冠軍」,王軒恆則是被欺壓的小可憐。
所以王軒恆的電視劇可以賣到k國去,顧熠的電影卻至今沒有一部在k國上映。
如果顧熠遇上了什麼好事,比如《偶像之死》今年的高票房,和他論文被歐洲媒體報道的事,k國那邊通常是隻字不提的,誇讚顧熠就是在助長顧熠的囂張氣焰,k國媒體自然不會這麼幹。
……
雲星獎頒獎典禮後,《孤獨學神》的籌備也進入了最後階段。
劇組一直在等顧熠的檔期,到今年,顧熠能空出兩三個月的時間專注拍攝,這其實比《孤獨學神》劇組預期早一些。
接完《亡國之君》後,顧熠的動向一直被業內關注,他接《孤獨學神》並不是秘密,《孤獨學神》原作本身也很有知名度,訊息曝光後,不管書粉還是影迷,都立刻想到了一個詞———合適。
的確沒有比顧熠更適合的演員。
顧熠今年30歲,但他並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很成熟的演員,如果再年長几歲,接《孤獨學神》恐怕就不太合適了。
但換成其他演員的話……
“顧老師本人在我心裡就是學神!!”
“《一枚信箋》之後又一部網文改,顧老師要把我的男神一網打盡嗎?”
換成其他演員演沈遙,接《孤獨學神》,書粉們會覺得演員蹭紙片人的熱度,但由顧熠來演,就是演員和角色互相成就,《一枚信箋》的成功足以證明這一點。
《孤獨學神》劇組也鬆了一口氣。
角色選不好,劇組絕對是要捱罵的,現在《一枚信箋》成為了網文改編的範例,可在《孤獨學神》劇組印象中,《一枚信箋》剛上映的時候也遭受了不少質疑。
找到合適的演員,電影先成功了一小半,至少顧熠的演技是不需要擔心的。
……
正式進組前,顧熠照例回了學校,在幾個小時內從光鮮亮麗的大明星切換成灰頭土臉的研究生。
人生也迅速從一片燦爛變為一片黯淡。
但顧熠的優勢在於,他做什麼事都能傾注100精力,從前一件事切換到下一件事無比迅速。
實驗無疑是個枯燥的過程,但作為明星,顧熠品嚐過角色的酸甜苦辣,也體驗過最浮華的生活,於他而言,實驗是對他明星生活的補充,反而能讓他整個人安定下來。
明星是需要私人空間的,沒有人能夠一天24小時面對鏡頭,化學是顧熠充實自我的方式。
雖然他會被難倒,但同樣痛並快樂著。
他的研究生同學不太理解他這種狀態,覺得顧熠在發癲,但顧熠認為,他就算發癲,發的也是化學的癲。
同學:“……”
知不知道他們每天都得默唸一百遍「我愛化學」,才能一邊覺得自己的論文是一坨屎,一邊又認為化學界不能缺少自己這樣的人才。
顧熠還是在深入自己之前那個課題,往深裡鑽研,原本業內涉及這個領域的不多,但之前顧熠的成果出爐後,也有人開始針對他的實驗結果進行研究。
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對顧熠既有好處又有壞處,不過他雖然體驗到了壓力,卻沒有立刻要出成果的緊迫感。
這就是明星這份兼職給他的底氣。
上輩子的顧熠是沒有這種底氣的,他雖然喜歡化學,卻遠做不到現在這麼從容,以前他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但現在,他既關注實驗直接的成果,又關注實驗的衍生品。
所以同一份研究,顧熠有時間有力氣也有金錢做到底,不必擔心沒有成果必須改換賽道,也不用擔心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