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之士[科舉] 第16節(3 / 4)

丁顯並未多說,但在課後,他卻與柳賀提了,讓他多讀名家文章,多多磨練文辭。

眼下已是八月,中秋只剩幾日,族學的四書課已全部上完,丁顯每日講授四書義,自《大學》始,以《中庸》收尾,下午又講時文,雖並非每篇都出自四書,卻也涉及了大半篇幅。

無論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丁顯畢竟不能等每位學生的進度。

而接下來,對於族學眾弟子來說,擺在眼前的事便是擇本經。

丁氏以治易著稱,族學中卻不止有治易的先生,也有治詩與治書的,春秋與禮記二經的先生就缺了些,倒不是說沒有,只是並沒有一位功名在舉人之上的,實力自然不能叫人信服。

但事實上,本經的選擇對柳賀來說或許是難事,可對家境良好的府

城子弟來說,未入族學時他們的本經便已定下,如劉際可本經為《尚書》,施允治《詩經》,便是家中長輩以書、詩為本經。

若是按家學淵源,柳賀應當隨柳信以《春秋》為本經,可惜如今他縱是選了《春秋》,柳信也不可能再教他讀書。

不過柳賀倒也心態良好,不管治哪一經,他只需將文章讀透便可,畢竟五經在科場上考四道題,他的競爭對手主要還是同治一經的考生們。

族學中如柳賀這般的弟子大多治易,畢竟老師是現成的,而且丁氏於《易經》研究精深,著作甚多,對於寒門子弟而言,這已省卻了無數功夫。

到了嘉靖朝,各地已經出現了地域專經的現象,比如蘇州吳江治《易經》,無錫治《尚書》,常熟治《詩經》,科舉競爭力強的省份,如浙江福建,甚至有科舉家族治某一經聞名的,比如七科八進士的閩中林氏便以治書聞名,寧波楊氏以治《易》著稱,而某些不發達的地域甚至一縣專攻一經,這樣做自然是為了提升本地進士的錄取率。(注2)

柳賀花了幾日時間讀五經,再讀五經的集註等,究竟選哪一經為本經,他心中漸漸也有了打算。

本經確定

中秋柳賀依然在家中度過,他這半年抄書攢了些銀子,一部分去集市買了些肉菜衣物,剩下的則全數交給紀娘子。

“你在學堂中與人交遊也要花銀子,剛交過夏稅,娘手頭還有些餘錢。”不由柳賀分說,紀娘子很強硬地把銀兩塞給了柳賀,“你讀書本就不易,抄書耗時又耗力,別把自己給累壞了。”

她又開始嘟囔柳賀買的衣服:“上回已買了布料,何必浪費這個錢?娘在家又不去見誰,好好的衣服都穿糟蹋了。”

紀娘子穿的都是幾年前的舊衣,衣袖泛著白,衣肘都磨破了打著補丁,就算上次柳賀回家買了些布料,她也沒給自己做衣服,而是打算給柳賀做兩件新衣,柳賀在竄個子,平日在學堂可以穿統一的長衫,可私底下終究要有兩件好衣服撐著。

而這次柳賀買了成衣回來,紀娘子卻是不得不穿了。

“今年夏稅可夠交?”柳賀問道。

“剛好夠,還多收了些麥。”

按大明朝的規矩,夏稅須在八月前交完,秋稅則在第二年二月前交齊,柳家的田是柳信考中秀才後分得的族田,紀娘子僱了人種,交過稅之後所剩就已不多。

柳賀並不知道,他考入丁氏族學前,族中已有人商議將分給他家的族田收回去,畢竟族田是分給秀才公的,柳信已不在了,紀娘子與柳賀如何能佔著族田不還?

可商議還在繼續,就傳來了柳賀考入丁氏族學的訊息。

丁氏族學的名聲便是在最偏僻的鄉村都有人聽聞,族人們之前只知柳賀不愛讀書,可他不聲不響間竟考入了丁氏族學,若是幾年後再中個秀才,那又是整個下河村的榮耀了!

族田的歸屬這下自然沒人說閒話了,對一個村子來說,多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