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任閣臣期間,萬曆年三大徵皆以勝告終,且因明軍勇武,朝廷所付的代價並不算大,又“借”了倭國銀礦,反而收穫頗豐。
開海之事堪稱萬曆十年以後的最大事,此事令朝廷獲得了豐富的收入,促進了整個大明朝商貿的繁榮,百姓的生活的確一日比一日富足了起來。
在這期間,因生活富足產生的愛攀比、奢靡之風,柳賀作為文壇領袖積極加以糾正,他糾士風,糾文風,為朝廷選了一批出眾的官員。
他仍延續了張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對兩法的不足之處予以完善。
除此之外,因商貿導致了大明作物種類、數目均有所增加,大明百姓也開始見多識廣……
換而言之,柳賀的故事婦孺皆知,尤其在這鎮江府城內,柳家老宅讀書人來此必要拜會,柳賀中狀元的故事也被排成了一出出戲,文人們常年聽不夠。
柳賀並不算十分年老,他的故事鎮江城中不少人仍然記得。
“當年柳閣老就是在丁氏族學讀書,才一步步中了秀才,舉人,最後到京裡中了狀元的。”
“柳閣老家中窮,他二叔也不是實誠人,才叫他娘和他那般辛苦。”
“大明朝二百多年,咱們鎮江府也只出了一個柳閣老,不過他一個就能頂人家好幾個。”
柳賀既然要返鄉,鎮江府上下自是十分重視。
柳賀為人低調,但對家鄉來的官員卻十分親和,當年張四維任首輔時曾為家鄉百姓免去賦稅,柳賀倒未如張四維那般,可家鄉的官員、百姓若遇上難解之事,他也從未拒絕過幫忙。
“閣老家的宅院仍是清風橋那一座嗎?”鎮江知府道,“太過逼仄了。”
“東翁,閣老在京中的宅院也不寬大。”師爺勸道,“閣老自進了京,咱們鎮江府便有無數士紳要給他送宅子,閣老一概未收,便是東翁要送他新居,閣老也未必會高興。”
鎮江知府覺得此言有道理,便派人到柳賀府上,將他家中裡外都佈置一新。
這是柳賀當年成親時買的宅子,到今日已有三十多年,入閣之前柳賀倒還回鄉住過幾回,當了閣臣之後,閣中事務根本離不開他,他二十年裡只回家過一趟。
就這一趟假,天子也不肯批。
柳賀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工作狂,他最多算是責任心比較強,自己辦的事情就要一絲不苟去完成,畢竟權勢越大,責任越大,當了閣臣之後,他能影響到的就是千千萬萬的百姓。
柳賀不願辜負百姓的囑託。
張居正過世後,張黨一派的官員希望他挑起大梁,柳賀也不願張居正改革的成果被浪費,便在內閣中苦苦幹活。
也不過是一轉眼,他便從青年邁入了老年。
他二十一歲進京赴考,人生中的大半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因而到了該卸職的時候,柳賀就迫不及待要跑路了。
柳賀寫得十分之好,令講官與內侍讀給他聽。
“好文章,讀來令人齒頰生香。”天子撫掌讚歎,然後再疏後附上二字——不允。
內侍都忍不住在心中嘀咕,天子著實過分了些,這豈不是在玩/弄柳閣老。
天子這人的確刻薄寡恩,可柳賀年輕時便和他很對盤,君臣相處至今近三十年,也並非全無矛盾與猜忌,可這麼多年下來,感情多少是積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