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四書五經義,包括能夠兼具可讀性與實用性。
這般思索著,他先將破題之句寫下——“農夫頌美其上冀天澤之降而蒙其餘惠,致地利之盛而漙其餘惠。”
這一句寫完,柳賀擦了擦手心的汗,握緊毛筆寫下思索得夠久,將他全身精力都調動起來了。
眼下思索得過程結束,柳賀文章框架已出,之後只需將內容填充進去即可。
他在家時的苦練起了效果,在那時,縱然毫無靈感,柳賀也強逼自己寫,寫到後來,他不僅破題越來越快,後續內容也思考得越來越快,待沒有靈感的那一陣過去,再下筆時已是文思泉湧。
何
況他如今文辭與文章深度皆提升了不止一籌,便是靈感不足,依然可以寫出一篇不錯的文章。
只不過在思考充分的情況下,他的所思所想更加充分嚴謹,文章便不僅僅是花架子,而是真有經世致用的內容在。
柳賀將句涵蓋甚廣,就算沒幹過,聖人說了,亞聖說了,捧著聖人之言當戰鬥機,噴遍天下都無敵。
所以大明朝才有一大特產——言官。
大明言官氣勢之盛,歷朝歷代絕無僅有。
柳賀作文的同時,堂中有書吏來到諸生桌前,將考生們所寫的哪裡出了差錯。
待將文章全部看完,柳賀才長舒了一口氣,開始抄拿起來,一篇篇細看。
他手中有一本考生名冊,記載了考生在縣試中的排名,書吏收卷後也按考生排名將考卷呈送到他面前,畢竟是府試,取不取皆由唐知府一人決定,也就無需糊名謄抄那些程式。
唐知府喝了口茶,不禁期待今日會有何等好文章呈上。
唐知府為官雖然沒有什麼大功績,但他畢竟是進士出身,且他那一科是公認的人才濟濟,有李春芳與張居正,也有直諫嚴嵩被處決的楊繼盛,更有才名滿天下的王世貞,唐知府的才學自然也無需多言。
他先看的是縣試案首的文章。
案首皆各縣精挑細選保送府試的精英,文章功底自是不凡,然而唐知府細讀了一遍,覺得這些文章不錯是不錯,卻沒有他心目中的雄文。
他不禁與左右師爺道:“鎮江一府文運昌盛果然不如蘇松,縣試案首的文章還是弱了些。”
唐知府便是蘇州府崑山縣人,那裡是科舉大縣,他雖中了進士,縣試府試中卻連案首也未得過。
案首的去留不由他定,唐知府便繼續看其他士子的文章,連看數篇之後,他拿起其中一篇,嘆道,“這一篇文辭斐然,有理有據,真是極妙。”
唐知府看完文章再看人名:“竟是他,此子之名闔府皆知,路知,你來一觀。”
路知是唐知府的師爺,姓馬,讀完文章便笑道:“此子家學淵源,聽聞他年十一便已參加縣試,在一府之中也是少有的年輕有為。”
唐知府所讀文章來自丹陽籍士子姜士昌,他是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姜寶之子,少時便極有名氣,他並非二月丹陽縣試的案首,倒不是才學不夠,而是知縣有意壓一壓他。
正如湖廣巡撫顧璘鄉試中黜落了張居正,是要磨礪他戒驕戒躁,以成大器。
看了姜士昌的文章,唐知府才稍稍滿意了些,當下接著看剩下的文章。
依然有數篇文章令他不滿意,只覺這些士子雖考到了
縣試前十,文章表面是鮮花著錦,內裡卻有些空洞,就仁知二字在那邊嚼來嚼去。
這樣的文章便是他府試中不落,到了院試鄉試也有很大的機率不中。
文辭固然重要,可科考文章卻並非只看文辭,否則太:祖定科舉一事考的就不是經義文章,而是如唐宋二朝般以詩賦定名次了。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