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看哪邊給的好處更多了。”
羅傑說罷就給錢天敦舉了一個例子。幾年前位於蘇門答臘島的亞齊國與位於馬來半島的柔佛國發生衝突,這兩國長期對立,都知道佔不到對手多大便宜,於是幾乎同時派出使者來到星島,想要僱傭羅傑手下的外籍兵團參戰。
既然衝突雙方都有此意,羅傑審時度勢,自然是坐地起價,要選出價更高的一方提供支援。
最終歷經多次談判之後,還是亞齊國透過更高的出價佔得了先機。按照協議,亞齊國不但向星島支付了一筆可觀的軍費,而且同意將杜邁油田所在地區的租借協議由原本的二十年延長至一百年,期間象徵性收取的租借費用也全部算進此次行動的報酬中。
羅傑簽完協議收了錢,便立刻點齊兵馬,準備從海上出兵,協助亞齊國攻打柔佛國的港口城市鑿石城。
誰料才出兵到半路,柔佛國便緊急提出議和。不過羅傑收了錢也不能不辦事,還是將部隊開到鑿石城附近海岸,等待這兩國商議出結果再說。
柔佛自知海漢軍參戰後必定難敵,若要硬扛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到時候守不住這鑿石城事小,因此被老對手撕開防線,丟失更多領土事大。對其而言,議和才是最明智的解決方案。
於是在經過近一個月的談判之後,最終這兩國達成了協議,以柔佛國認輸賠款結束。星島方面只是出兵恫嚇,不費一槍一彈,就得了大筆好處。
誰知星島收兵之後,柔佛卻悄悄派了人去三亞告狀,稱羅傑的行為違反了兩國於1635年簽署的《星島和平條約》。
執委會的態度雖然是護著自己人,但對於星島方面沒有打招呼就私自出兵參戰的做法也感到十分不滿。而且羅傑在星島組建的外籍兵團繞過了國防部的監管,撈了好處歸星島,闖了禍事卻要執委會出面擦屁股,執委會當然不會容忍這種狀況繼續下去。
於是時隔不久,有關部隊編制變動的檔案就送到了星島。羅傑麾下部隊的獨立編制被取消,包括外籍兵團在內的軍事人員也被要求全部納入正規軍的編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