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態度,這也是魏平在崖州其他地方從未見到過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想要利用這些本地人向崖州傳遞訊息也就成了很不實際的想法,如果一定要這麼做,想必訊息直接傳到海漢人耳中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時間到了一個月之後,巡檢司這邊沒有再出任何的岔子,執委會如約給他們發放了一半的“特別辦公經費”當然,這筆錢也是以流通券的形式發放的。他們被告知只有今後離開勝利港的時候,才能將這些流通券兌換成等值的白銀。
不過這其實也無足輕重,因為他們在這地方根本沒有花錢的必要,衣食住都由海漢人全部負責,至於行,一直被禁錮在院子裡也行不到哪裡去。而海漢人對外出售的東西就只有鹽和玻璃器具,並且就連這兩樣東西人家也只對商家銷售,根本不賣散戶就算他們買了也沒法運出去。
鑑於巡檢司這幫人表現良好,執委會終於同意給他們多一些活動空間,但仍然將範圍限定在了“巡檢司周圍三十丈距離之內”。至於在這三十丈距離內所能做的事情,基本就只有每天三頓飯的時候自行到一號基地大門外的食堂檔口領飯了。
雖然活動範圍小得可憐,但巡檢司上下都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甚至連一貫喜歡差遣手下做事的魏平都改了習慣,每天都親自去排隊領取三頓飯,就連早上這頓也是如此。魏平每天都是出來吃完早飯之後,才回到巡檢司小院去繼續睡個回籠覺。
這當然也是執委會的管理手段之一,讓這些人每天能到院子之外的區域轉轉,與其他人交談幾句,至少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這個地方的囚徒。逐漸降低他們的敵意和反抗意識之後,透過各種生活細節對他們進行意識和文化的洗腦就會容易得多。在這方面,已經有羅升東等人的例子在前,執委會相信巡檢司的這些人也不會比明軍水師能多出幾分節操。
這樣潛移默化的效果還是有一定的作用,至少魏平本人對海漢人的敵意已經比最初的時候淡化了不少。他發現這些海漢人並沒有上位者慣有的那些嘴臉,每個人都顯得很平和,與一般百姓也能平等相處,這是大明士紳或者富商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並且這些海漢人對於巡檢司這幫外來者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敵意,偶爾甚至會有人問他“在崖州的時候多久能吃到一頓肉”,或是“明人一般會娶幾個老婆”之類讓他哭笑不得的問題。
對終於有來自廣州的客商出現在勝利港這件事,魏平一點也不覺得意外。他知道以海漢人做生意的本事,將玻璃製品和精鹽販運到大陸地區只是時間問題。何況海漢人一直在不斷地擴建海邊的碼頭,肯定不會只是為了停靠他們那幾艘有限的海船。在這裡住的時間長了,魏平也已經慢慢地看出海漢人對於這個地方有很多長遠的規劃,並不只是打算把這裡當作一個落腳點來佈置。
規模日益擴大的海港碼頭只是一方面,魏平注意到海漢人花了很多精力修整從港口到一號基地這段不算太長的道路,用一種灰泥將整個路面鋪得十分平整,路旁還栽種了行道樹,佈置了花壇和座椅。而這還不是全部,在道路兩側,已經有勞工開始在海漢人的指揮之下平整地面,看樣子似乎還有什麼工程要進行。
巡檢司有人認為海漢人這是要搭建民房,安置日益增多的外來移民。但魏平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新到港的移民都會被安排進西邊山腳下的一處營地居住數日,然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會被轉往別的地方安置,留在勝利港這裡的人不多,海漢人並不需要在港口附近大規模修建民房來安置移民。
對海漢人接下來所會進行的工程,魏平認為極有可能是倉庫、商鋪、飯館酒樓之類的設施。因為這條道路在勝利港所處的位置極佳,如果今後這裡真的成為了一個繁榮的港口,那麼大量外來的客商和水手們肯定會需要吃飯、住宿、購物的場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