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等等一系列的重要大型專案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了一期工程。而海漢在這一時期同時向大明和安南派出了兩支拓殖人馬,一支前往大明廣州建立貿易航線,另一支則是前往安南北部開闢了黑土港這個煤礦資源地。
與此同時海漢也從大明和安南兩國大批引入移民,以滿足自身高速發展的需要。這種快速增加人口的同時開分基地的操作,回看會覺得風險相當大,但海漢還是比較圓滿地度過了這一段危險期,為後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這些內容對於李溰而言,比較難以理解當時的狀況,因為他根本還沒到過三亞,對於書中所提到的那些關鍵性的大型基建工程毫無概念,也就無法想像出海漢當時在多頭並進去完成這些目標時面臨的困難有多麼巨大。而黑土港和廣州這兩處地方與三亞之間的航程距離,李溰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否則他所歎服的可能就不僅僅只是海漢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果了。
李溰合上書本,心中便在默默考慮一個問題——海漢早期發跡的這些措施手段,對自己的國家有哪些參考價值?
但以他的見識,還是很難理解海漢為何在立足之初就要搞這麼多的大型工程。修港口、修堡壘,他能夠理解,但什麼水電站、工業區,他就對其功用全無概念了,也不知道海漢人修建這些設施的意義所在。而且當時海漢甚至連附近的縣城都還沒有佔領下來,就急於在海外開分基地,這個舉措也是讓李溰摸不著頭腦。
那麼回到現實中來,朝鮮能效仿海漢的方式對外擴張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至少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期內還無法做到。朝鮮周圍的幾個國家,武力值都在其之上,無論哪一個都不是現在的朝鮮能招惹得起的。如果效仿海漢的方式,去日本或者大清國佔塊地建港開礦,那必然會招來戰爭。至於大明就更不用說了,李溰甚至都沒有將其列入考慮的範圍。
李溰只能將這種差距歸結為“實力不夠”,他認為海漢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保障,才能如此自信地跳過了原地猥瑣發育的階段,直接便在海外開始了表演。而這種獨特的擴張方式為海漢贏得了大量移民勞動力和貿易渠道,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資源用於發展。
但這麼一想,問題似乎又回到了死衚衕當中,海漢的措施都是建立在武力保障之上,要效仿這種快速發展方式就得先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海漢的軍事實力似乎是與生俱來,沒有人知道他們如何擁有那麼多強大的武器和先進的戰術,從他們出現在南海的那一刻就已經十分強大了。
海漢一向嚴格控制兵工技術的輸出,李溰也知道本國能從海漢買到的軍火併不是效能最好的型號,就算朝鮮能夠武裝出一支新軍,其戰鬥力離海漢軍還是會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想要效仿這樣的方式仍是困難重重。
如果李溰的軍事知識再多一點,他就會意識到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可不僅僅只是體現在作戰部隊的戰鬥力上,後勤補給方面的差距同樣不可忽視。想讓朝鮮軍效仿海漢軍的作戰方式,光有武器裝備是遠遠不夠的,火器部隊的作戰方式對後勤的依賴更勝冷兵器部隊,朝鮮軍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準備,一旦戰線拉大到海外立刻就會現原形。
李溰想來想去,只覺得各種問題都最終歸結到軍事實力上,然而這個問題又似乎是無解的,這可讓他真實地感到了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