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員走得太近並不是什麼好事,李溰願意主動與其保持距離,倒是讓石迪文省下不少事。
李溰回到住處之後,便讓金尚久找來近期出版的報紙看一看。他也是到了舟山之後才看到這傳說中的東西,上面的各種五花八門的訊息讓他很是有興趣,感覺這也是一個從側面瞭解海漢社會狀況的渠道。不過這兩天忙於出席各種活動,一直還沒抽出時間來仔細研究這報紙上的內容。
在海漢的海外殖民地和統治區發行的報紙,目前就只有官方背景的《海漢時報》一種,而且全部都是在三亞進行編撰和印刷,所以這裡能看到的報紙,基本上都要比實際發行時間遲了半個月以上。這樣一來,報紙上的新聞其實已經沒有太強的時效性可言,不過對於這個時代的新聞傳播速度來說,時報提供資訊的速度依然算是相當快了,而且所承載的資訊量也絕非邸報這種傳統的官方媒體能比。
由於要考慮到發行渠道的費用和實際的宣傳效果,時報在海外的發行量就不可能像本土那麼大了,而且也不是什麼貓貓狗狗都能看到這份報紙。在採取了訂閱制之後,一般人大多沒有足夠的財力去長期訂下這麼一份讀物,也只有當地官員和一些身份特殊的人才有這個能力。
至於李溰這種有官方身份的外賓,自然是有相應的特殊待遇。金尚久給他找來的報紙,實際上也是由舟山當局下屬的宣傳機構提供。
李溰草草吃過晚飯,便命下人點起房中的幾盞防風油燈,開始閱讀金尚久剛剛送來的幾份時報。
李溰的注意力很快便被頭版上的標題文章給吸引住了:“決戰大同江!朝鮮局勢走向在此一戰!”
李溰趕緊又瞄了一眼頭版上的出版日期,卻是用的海漢歷,好在他對此已經有所瞭解,大致能推算出來這份報紙的出版日期大約是在大同江戰役開打的同一時段。
他當然也知道海漢在大同江畔的作戰計劃其實是很早就擬定了,所以在海漢本土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出相關的內容,也基本沒有洩漏軍情的風險。等這報紙上的訊息傳到北邊,朝鮮戰場上的戰事都已經結束了。不過海漢能把這種戰事放到報紙這樣的平臺上,讓國民都去關注這場戰爭的程序,這樣的勇氣還是讓李溰頗為佩服。
一般來說國家在有戰事發生的時候,都不會主動向國民通報戰爭進展,除非是有了大的捷報。而海漢顯然對朝鮮戰事非常有信心,直接就向國民公開了這場戰事的交戰狀況。
李溰慢慢閱讀了一下標題下的報道內容,除了形容海漢軍實力的文筆略有誇張之外,對於兩軍態勢和當時朝鮮局勢的敘述倒是都基本屬實,而李溰也是第一次有機會從海漢視角去看待這場戰爭。
李溰之前曾經聽金尚久介紹過,這份時報作為海漢的官方喉舌,上面的頭版文章基本上都是代表了官方的態度,甚至執筆者就是某位海漢高官。這份報紙可以說是海漢對外政策的一個風向標,據說當初李希向海漢求助,就是注意到報上曾提到馬尼拉戰役結束之後,幾支主戰部隊由於沒有作戰任務,將會進入到休戰期,這樣他才大著膽子請海漢出兵朝鮮,看準的就是其主戰部隊已經騰出手來可以進入下一個戰場了。
當然了,朝鮮內部也有人認為這種訊息說不定是海漢有意放出來的,畢竟海漢軍出動到海外當僱傭兵打仗也不是第一次了,當年還沒發跡的時候就曾經出兵安南幫著北方鄭氏打了兩年內戰,硬生生把安南南北對峙的局面給打成了鄭氏的天下。朝鮮面臨的外部壓力,明眼人都清楚,而在遼東地區唯一能對付清軍的就只有海漢一家別無分號,朝鮮要搬救兵,指望大明是不行了,海漢就是唯一的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放出風聲讓外界知道自家主力部隊正好無事可做,這不就是給出了某種暗示嗎?
不過這種聲音並非主流,畢竟海漢在朝鮮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