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所以王畿也不太相信朝廷會冒這麼大的風險,這更像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真要打也未必打得過海漢軍,既然海漢人沒有表現出大肆入侵的意圖,那乾脆就睜隻眼閉隻眼,先看看海漢到底要在山東干嘛再說。而之後海漢直接跨海去了遼東,這隻能說朝廷的這種縮頭烏龜策略是賭對了,海漢人並不想跟大明開戰,他們寧可去跟北方的金人作戰,也不想與大明撕破臉皮。
或許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之後海漢邀大明派使臣在遼東會晤,大明方面才會半推半就地答應了海漢的一系列外交要求,並且在領土問題上專門網開一面。而被石迪文評價為“目光短淺”的浙江布政使王畿,對於這種國際形勢觀察和了解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現在既然有海漢的正主就在面前,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就容易多了,石迪文深入淺出的幾句話便點醒了王畿,讓他意識到了自己想法的偏頗。
“王大人,我們選擇找你商談合作,不是因為你掌控了浙江的糧食市場,也不是我們找不到浙江官場上的其他合作伙伴,是因為我們認為你的情況最適合作為我們的合作物件。”石迪文繼續勸說道:“如果閣下連這種最基本的合作都做不到,那恐怕我們也要重新考慮這個合作關係的可靠性了。”
石迪文已經可以確認,這個布政使的政治敏感度和眼光可能還不如曲餘同、何冠之這樣的知府,以他的官位對於當下的形勢還判斷不清,足見其能力也比較有限了。不過這對海漢來說倒也未必是壞事,至少這樣的官員會比較容易對付一點。石迪文覺得根本不需要三亞那邊再派人過來,靠自己就能搞定這個王畿了。
石迪文一番勸說果然是起到了作用,王畿的態度明顯產生了動搖,當即便表示萬事好商量。正如石迪文所說的那樣,海漢要找合作伙伴也不見得一定要找他,這平級的三司除了承宣布政使司,還有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司兩個衙門,那兩個衙門的掌權人雖然是分別主管軍事和刑名,但品級可是跟他一樣同秩同階的從二品,在浙江官場上說話也同樣管用。
如果海漢放棄他,去找另外兩個衙門合作,雖然可能要走一些彎路,但最終也還是能達成同樣的效果。但海漢有選擇的餘地,王畿可沒有,如果沒了海漢這個合作伙伴,他想整合浙江的糧食市場,只怕等到任期滿的那天都還是沒法完成。而王畿對於此事又極為執著,甚至不屑於石迪文向他推薦的其他合作專案,哪怕就是為了這份執念,他也得先保全與海漢的合作關係。
石迪文這次也算是開了眼界,才知道大明官場上原來還真有這種能力跟職務完全不匹配的“庸才”存在。當然說庸才其實也稍微誇張了一點,至少王畿在操控本地糧食市場這件事情上,所取得的成績已經遠遠超過了海漢,甚至已經達到了讓海漢今後的糧食採購無法繞過他的程度。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政績,但起碼證明王畿也有其擅長的本事。施政能力不行,可經營貿易方面卻也算得上是好手了。
王畿除了咬牙答應石迪文的要求就別無選擇了,反正京城發出來的建交公文應該已經在途中了,過不了兩天就知道朝廷對海漢的真正態度是什麼。如果實在不行,到時候再反悔也是來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