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自然不必像普通人那樣透過層層選拔。不管是選擇文武哪一條路,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只需透過父輩的安排,便能在國內或者其他叔伯長輩統治的海外殖民區謀得一個不錯的職位。
像田葉友那樣親自跑到南海去跟羅傑打招呼給兒子鋪路的情形,其實已經算是特例,因為田葉友本身沒有多少實際的權力,能用來跟其他人作交換的資源也就只有他的專業技能,必須得親臨現場才能發揮出作用。而其他手握大權的高官要做同樣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同在三亞的可以私下約出來見面商談,若是與海外高官聯絡,也只需一封親筆書信,甚至一紙電文,便能將子女的出路安排妥當。
今年的國慶日,便有不少二代子弟從海外趕回三亞,趁著各個部門放假的時間,多去拜見幾位已經聯絡好的叔伯長輩,以敲定自己的前程。
至於哪些地方是好去處,其實不用到處打聽,只消多買幾份報紙看一看上邊各個地區的人才招募資訊,便大致能夠了解了。
當然了,也有很多子弟的目標並非海外殖民區,而是看準了位於三亞的國家部門。這些衙門雖然門檻要高得多,但如果能夠在其中謀得職位,今後的發展前景也會十分可觀。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是打算在若干年之後進入執委會,成為執掌國家大權的那有限的幾位大人物,在三亞任職的確會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除了這些年輕的穿越者子弟之外,趕在這個時候來到三亞的還有另一批人,便是回京述職的外地官員。而這其中,又尤以近幾年才被海漢吞併的福廣兩地官員為多。
由於海漢自身培訓官員的規模有限,無法向福廣兩地委派足夠多的人員接任地方官職,所以當地有大量原本效力大明的基層官員得到留用,其中甚至不乏州府一級的官員。而海漢對於官員的能力要求不同於大明,僅僅只會寫奏摺可不行,縣級以上的官員都必須分批到三亞述職才行。
每年安排兩到三批官員回京述職,幾年下來執委會也就能對這些地方官員的能力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對於其中一些混吃等死,甚至是心懷不滿的人員,就可以該換的換,該淘汰的進行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