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的夏日比起往年同期稍微要涼爽一些,海漢製造的水銀溫度計上顯示的刻度甚至極少會超過35攝氏度。普通民眾只是單純地認為這是天公作美,沒有用烈日來炙烤天下,但穿越者們卻很清楚,這只是明末小冰河期氣候變化的一種體現而已。而且就算沒有烈日炎炎,小冰河期的乾旱也還是如期而至,等待秋收的農民們不得不用使用大量人力來灌溉農田,以便能保住田裡的農作物。
今年夏秋時節,大明的糧食減產幾乎是必然趨勢,中原的產糧區被農民軍攪得一塌糊塗,而江浙一帶又遭遇了持續多日的乾旱少雨天氣,糧食產量水平比起往年一塌糊塗。而在這樣的狀況下,紹興、嘉興、杭州、湖州這幾個糧食主產區的大糧商們,卻是在有意識地控制著出貨量,並且在寧波、台州兩處的糧食市場上大宗掃貨。
江浙產糧區的產出是穩定大明北部糧食價格的重要砝碼,但今年尚未到稻米的收穫季節,市場上的糧價卻已經由於人為的炒作開始出現大幅上揚。好在這邊本來就是魚米之鄉,短時間內倒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的糧食短缺狀況,社會狀況還沒有因此而發生動盪,普通民眾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糧價的波動是象徵著怎樣的市場動向,其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博弈。
王畿如今所要做的,便是在海漢這個大買主的協助之下,拿下糧食市場的話語權。海漢下半年至少要在浙江採購數千噸糧食,這個數目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至少對目前動盪的浙江糧食市場來說,這肯定是除了朝廷糧賦之外最大的一筆訂單了。而這種大宗買賣肯定沒有哪家糧商能夠單獨供貨,就算是王畿麾下的這些糧商,也得先抱團調貨,甚至是早早在各州府的糧食市場上掃貨,才能滿足海漢的訂單需求。
某些糧商雖然察覺到了市場形勢變化背後的意味,但卻難以抵抗這個行業被逐漸整合的趨勢,畢竟行業話語權一旦集中到了擁有雄厚官方背景的糧商手中,除非其後臺倒掉,否則今後就只能按照王畿定下的章程來運作了。更何況這事還有海漢人從旁協助,想硬氣一把的糧商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跟海漢人作對。
王畿弄出這麼大的陣勢,也是有自己的算計,他知道浙江或許會有一些利益受損的人對他的做法感到不滿,甚至會設法阻撓他的行動,但王畿選擇這個時候開始動手,就是算準了兩國建交通商的訊息會在這個時期公佈,到時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被這個大新聞給吸引過去,至於糧食市場的變化就沒那麼明顯了。
八月底,杭州城內外傳聞多日的大明與海漢建交一事終於有了官方訊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外面貼出了告示,宣佈即日起大明與海漢建立正式邦交關係,並且將允許海漢商人在浙江沿海各州府進行貿易活動。告示的內容當然沒有就舟山群島和石浦港兩處地方的最終歸屬作出明示,但對於海漢在浙江沿海的權益給予了認可。這其中便包括了由海漢投資在大明領土上興建的各種設施,開墾的農田,開採的礦山,修建的海港碼頭、橋樑道路等等。
大明朝廷承認了海漢投資建設的資產合法性,這其實也就是變相承認了海漢在這些地區的控制權。雖然建交公報中隻字不提“割地”二字,但知道內情的官場上層人員都明白,這其實已經是朝廷對海漢的最大妥協了,只是沒有白紙黑字地明確寫出來而已。海漢將會如願得到他們想要的那些島嶼和港口,並且享有在浙江境內指定的沿海州府內自由貿易的權力。
這所謂的通商貿易權,除了普通意義上的買進賣出這類生意之外,其實還包括了以海漢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進入大明境內設立經營網點,海漢在大明境內可以合法僱傭大明國民,海漢國民享有在通商州府租買土地、建造房屋、居住等權利。海漢要把大明作為原材料和勞動力來源地,以及高階產品的銷售市場,通商協定中的內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