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是,並沒有在夯土城牆之外包上一層牆磚,這是因為磚石結構在火炮打擊下極容易損毀,並且會容易產生跳彈而增加守軍的傷亡。
另外在結構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這裡的城牆並非筆直的一條線,而是每隔一段就有一處向外突出的稜形結構,而城外在兩處稜形結構之間,距離城牆大約三四十米處,都築有一處小小的三角堡壘,裡面駐紮有一到兩百名不等計程車兵,其位置也正好處於兩邊稜形結構的火力範圍之內。
在這一層防線之外,才是連通水脈的護城壕溝。之前摸黑泅渡偷襲城下的馬打藍軍,就是被這城外的堡壘駐軍所發現,城裡城外的火力夾擊之下,很快就打退了夜襲的敵軍。
如果成大朋沒有去過三亞,那他大概會對巴達維亞城的這種古怪城牆感到很驚訝,不過有了勝利堡這個設計和施工更加成熟的堡壘在前,成大朋倒是覺得荷蘭人修的這城牆只能算是一般般。畢竟勝利堡早就完成了混凝土的結構改建,論堅固程度遠不是這夯土牆所能相提並論。當然他也沒有因此而放鬆,很仔細地透過雙眼和手腳來測量城牆的資料,並將其默默地記在心中。
成大朋在三亞培訓期間接受過專門的城防偵察訓練,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就是由軍方和建設部的老師授課,讓學員學會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城防工事的勘測,並將其結構複製到紙面上。而更高階的應用,就是透過觀察推測出城防工事的火力點、薄弱點、屯兵點等重點部位。成大朋能夠親身上到城牆上近距離進行觀察,自然是已經將這偵察任務的難度降到了最低。
以下內容稍後重新進行編輯
這一天一夜中的兩次小規模交鋒不過只是大戰之前的開胃菜,但懸掛在中心廣場的幾具敵軍士兵屍體倒的確是對城內民眾的情緒起到了一定的安撫作用。畢竟這已經是巴達維亞城在最近五年中第三次被馬打藍大軍打上門來,雖說前兩次交戰最終都是以馬打藍一方的主動撤軍而告終,但誰也不知道巴達維亞城能否挺過第三次的攻勢。能夠在圍城之初就取得一些戰績,多少也能讓城內民眾對此戰的未來走勢稍稍變得樂觀一些。
不過某些訊息靈通人士,比如說蘇克易和成大朋這類人,就已經從特別的渠道得知了與守軍交鋒的不過是馬打藍軍的先頭部隊而已,而吊在廣場上的可不是什麼隨便從城外堆積如山的敵軍屍體中揀回來的幾具,而是總共就在城下打死這麼點人,想多掛幾具出來擺擺威風都不行。
在初步試探了城頭守軍的實力之後,跟進的馬打藍大部隊並沒有立刻展開攻城,而是在城外紮下營寨,開始進行攻城之前的準備工作。不過按照他們以往的做法,大概這個準備期只有兩三天的時間,屆時就不再會是小打小鬧的騷擾了。
趁著這段難得的平靜期,成大朋帶著他的慰問品來到了北城門外的城防指揮部,並在蘇克易的引見之下,見到了城內守軍的最高指揮官安東尼·範·迪門。
由於雙方語言不通,加上範迪門軍務繁忙,兩人只是透過蘇克易的翻譯簡單交流了幾句。至於成大朋的來意,蘇克易倒是已經提前跟範迪門說過了。由於有蘇家人作為擔保,加上成大朋本身在巴達維亞城內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氣的商人,因此範迪門倒是沒有懷疑成大朋這次主動登門的真實意圖,很快便批准了他到城牆一線慰問作戰部隊的申請。當然了,出於安全考慮,蘇克易也要作為陪同人員登上城頭。
在戰時圍城期間,就算是有家底的商人也很難組織起像樣的慰勞物品,因此成大朋所準備的東西格外簡單粗暴就全是一箱箱的現銀。在給範迪門留下了一對沉甸甸的金元寶之後,成大朋指揮著自己的隨從將裝著銀錠的箱子一路抬上了城牆。
由荷蘭人設計修築的巴達維亞城,其城牆輪廓是一個並不規則的稜堡結構,而荷蘭式的稜堡在戰爭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