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看似吃虧,實則佔便宜。但便宜不能白佔,必然也得付出相應的代價。到底是誰吃了虧誰佔了便宜,雙方心中各有一杆秤衡量利弊得失。重點在於海漢與朝鮮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利益,這才是達成合作的真正原因。
只是檯面之下的這些利益交換,並不會以公告的形式對外宣佈。只有極少數能夠接觸到內部資訊的官僚,才會瞭解其中奧妙。
當然了,像朱子安這種初入仕途的新人,對於國際關係也所知有限,如無陶弘方給他詳細講解,想要自行理解這中間曲曲拐拐的利益糾葛,也還是頗有難度。
但即便兩國已經達成共識,也還是需要完成大量前期工作之後才能推動這事的實施。現在所進行的貿易資料審計便是其中之一,接下來還要在本地組建相應的機構來處理稅務、財會方面的事務。不過這些事情應該無需再由使團跟進,後續自有財政部門調派專人過來負責了,說不定此時已經在來釜山的途中了。
朱子安道:“如此說來,那完成審計工作之後,使團是不是就要離開釜山了?”
陶弘方道:“離開之前應該還有一件事情要辦。難得能有這麼龐大的武裝艦隊造訪本地,我想地方官府應該會趁著這個機會,玩一玩狐假虎威的遊戲。”
朱子安道:“大人的意思是,朝鮮人要借勢嚇唬嚇唬日本人?”
陶弘方點點頭道:“那位文大人已經替我們安排了時間,要跟本地日本商會的頭面人物碰一碰面。他希望我們能夠站在盟友的立場上,向日本人施加一點壓力,讓朝鮮能在雙邊貿易中得到更多好處。”
朱子安不禁笑道:“他們倒是想得好,從我們這邊丟掉的,要從日本人那邊撈回來!”
陶弘方也笑道:“這個忙,不幫不行。我們接下來就要去往日本訪問,也有很多需要跟官方會談的事務,先跟日本人接觸一下通個氣也好。對了,你晚上抽時間再看看相關的資料,到時候也一起出席。”
海漢使團抵達釜山之後一直公務繁忙,也沒有主動去與本地的日本商會進行接觸,而日本人也同樣沒有選擇主動出擊。但最先按捺不住的卻是地方官府,見海漢使團都已經在準備啟程出發了還沒有動靜,只能站出來牽頭組織一次會面,試圖藉助海漢的力量來解決自己與日本商會之間的一些問題。
朱子安晚間便按照陶弘方的叮囑,特地去找了相關的資料,連夜翻看學習,對釜山本地日本商會的情況也算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雖然商會是以日本為名,但實際構成其實是以日本對馬藩藩主宗氏為核心,與貿易相關的一應事務也基本都是由對馬藩說了算。
之所以會有這麼奇怪的狀況,主要還是因為對馬藩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致。對馬藩的主要轄地是位於朝鮮和日本之間的對馬島和壹岐島,其中壹岐島更靠近日本本土,而對馬島則是正好居於海峽中間位置,其北端離釜山港僅百里之遙,貿易優勢得天獨厚。對馬藩藉助這樣的地理優勢,逐步控制了日本與朝鮮間的海上貿易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為距離朝鮮半島海岸線如此之近,與海峽兩邊都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對馬藩的政治立場其實並不是特別堅定,在歷史上一度左右搖擺。
1419年朝鮮將軍李從茂以討伐倭寇的名義,出兵佔領了對馬島,而島上的統治者宗氏接受了朝鮮官職,並且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還代表朝鮮從事對日的貿易活動。
但到了1592年的壬辰倭亂,對馬島又變成了日本入侵朝鮮的前線基地。豐臣秀吉以此為跳板,率十餘萬大軍攻打朝鮮,第一戰便是從對馬島渡海攻入釜山。當時朝鮮一度丟掉了大半國土,若不是後來大明出兵救援,多半就已經亡國了。
而對馬藩當時也曾出兵入朝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