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行當年跟在哈魯恭身邊,由其言傳身教,學來的養馬本領十分過硬。這軍馬場的各種規章制度也都是當年哈魯恭制定,一直沿用至今,就連草料堆放這樣的細節都有相應的技術標準,讓參觀者們不禁讚歎連連,認為郝志行對這裡的管理堪稱優秀。
郝志行繼續說道:“濟州軍馬場運營以來,對本地的發展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我們這裡雖然就一百多號人的編制,但依託軍馬場相關產業為生的人,可比這個數目要多得多!”
陪同前來的府尹安文博接過話頭道:“郝大人所言極是,軍馬場的運營,讓本地農戶得益良多。比如種植供應軍馬場所需的精料,光這一條就養活了不少人。”
軍馬場也只有草料基本能透過自產自銷滿足需求,而餵養軍馬的各種精料幾乎都是農作物,軍馬場並不會自行組織種植,從海外運來的成本又過高,所以一般都是在本地採購。
一直以來的做法,是由軍馬場出面與附近農戶簽約,向他們長期採購某些固定的農作物,如豆類、穀物等等。這樣軍馬場的飼料供應有了保障,而附近農戶也有了穩定的收益。
當然軍馬場帶給本地的好處還遠不止於此,軍馬場的編制雖然只有百餘人,但算上隨軍家屬,就有四五百號人了。軍馬場旁邊的馬場村,村民就基本全都是由軍馬場的員工及家屬組成。
這些人的收入遠高於本地百姓,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附近的消費。當然也會有不少本地朝鮮人為了生計,到馬場村為海漢人做工,甚至是設法與之聯姻,以此為自己的家庭謀一條好出路。
而馬場村配套的醫療所、小學,也成為了附近朝鮮民眾可以共享到的資源。這對於朝鮮民眾來說,是生活質量實實在在的提高,是他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益處。不管是經濟上的收益還是生活方面的改善,這些都是過去的地方官府無法帶給他們的好處。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的一代人讀著海漢提供的教材,用著海漢出產的日用品,掙著海漢發放的工錢,日常接觸的資訊都是來自海漢的宣傳,他們心向何方,自然也就不必多言了。
而實際的效果已經在近些年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在濟州島地區,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朝鮮民眾主動向海漢提交移民入籍的申請,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看似數目不大,但要知道整個濟州島上的朝鮮人口也不過才萬人上下,有這麼多人想要入籍海漢,就已經很能說明民心所向了。
這樣的變化趨勢,本地官府並非完全不知情,但安文博和海漢之間自有默契,不會有人主動去挑破這層窗戶紙。要知道海漢輸入到濟州市場上的各種日用品,有八成以上都是透過安文博家控制的渠道進行銷售,他本身就是與海漢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自然不會去破壞這種和諧的局面。
或許未來某一天,濟州島會以某種形式脫離朝鮮國,正式投入海漢的陣營,但這種變化只要不會傷及安文博的利益,他也不會提前去阻止這樣的趨勢。
軍馬場不過是海漢在濟州島經營產業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經營機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本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本地民眾的價值觀和心態。
石成武一行人接下來又走訪了幾處海漢商人經營的產業,既有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農場,也有負責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的作坊,還有從事跨國貿易的商棧。這其中既有私人產業,也有隸屬於各個官方部門的生產單位,規模不一而足,但共同點都是與本地人的利益聯絡緊密,幾乎無一例外都僱傭了大量本地勞工。
朱子安一路隨行,也聽取了相關經營者的介紹,心裡越發對海漢在濟州島的滲透程度感到驚訝。海漢在本地有如此之多的產業,恐怕島上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靠著這些產業過活,而由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