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0章 各取所需(3 / 3)

中展現出來的實力令人歎服,而且也著實挽救了朝鮮的危局。不管是不是算計了朝鮮,但朝鮮是真的需要這樣一個靠山來保護自己。

報上的這篇文章還分析了對陣雙方的實力優劣,這也引起了李溰的興趣。他也很想看看,海漢人是怎麼評價自己的軍隊,是否會認為自家的常勝軍也存在著短板。

稍稍出乎他預料的是,撰文者很直接地指出了出征朝鮮的海漢軍部隊所存在的問題:兵力過少,對後勤依賴大,陸上機動能力差。另外還有一點缺陷是與朝鮮相關,因為兩軍實力和軍制差異太大,因此難以得到當地軍隊的有效協同配合。

如果放在以前,李溰可能對最後一點會持保留態度,但現在他也知道這其實是客觀事實,朝鮮軍想要在戰場上與海漢軍並肩作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關於另外幾個短板,對李溰來說倒是很新鮮的說法。而且仔細想想,就會發現被指出的這幾個短處的確不無道理。

算上其他幾支盟軍,進入朝鮮的聯軍部隊總兵力也就只有幾千人,這相較於清軍入侵朝鮮的十萬大軍顯然是不成比例,不過由此倒是襯托出了聯軍與清軍之間的戰鬥力差距。而由於聯軍對後勤保障的依賴,讓他們無法長期在鴨綠江一線作戰,最終還是主動回撤到大同江畔建立防線。至於陸上的機動能力,這一點在戰爭後期更是暴露無遺,海漢軍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太少,而步兵在內陸的長途行軍又會嚴重削弱戰鬥力,這直接導致了反攻階段對清軍的追擊結果並不圓滿。

如果這幾點缺陷能夠得以彌補,那清軍入朝的十萬大軍能有多少逃回國都是個問題。不過報上也說了,所謂短板只是相對自身實力而言,但對於敵人來說,這些短板依然是他們跳起來都摸不著的高處。海漢軍只要固守大同江防線,即便不作反擊,光靠朝鮮的國土縱深也足以讓清軍遲早被後勤給拖垮。

類似這樣的言論,李溰在戰後也曾聽到過,海漢主動將戰線後移數百里,就是為了要把己方的後勤補給壓力轉移到敵軍頭上,而清軍兵力龐大且缺乏海運手段,其後勤壓力其實要比聯軍還大得多,這也導致了清軍在大同江的作戰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確認沒有攻破海漢防線的可能便主動後撤了。

這篇文章的最後對戰事的走向作出了大膽的預測:大同江畔的最終決戰聯軍必勝,如果清軍在大同江畔與聯軍對峙十日以上還戀戰不去,那這十萬人估計全都得交代在朝鮮境內。

而李溰所知的實際情況,清軍只對大同江基地發動了兩波大的攻勢,付出數千人的傷亡之後便主動退出戰場了。雖說報上預測的戰況最終沒有出現,但聯軍的的確確是毫無爭議地獲得了這一戰的勝利。

在這篇主題文章的同一版面,還有關於海漢國內各界支援援朝作戰的相關新聞。兵工廠加班加點為前線生產武器彈藥,船行主動聯絡國防部要為出征部隊運送物資補給,文化界搞作品義賣為海外戰場傷亡的本國軍人籌集安置撫卹金等等,一副全國上下都在為這場戰爭運轉的樣子。

李溰心道海漢人倒是心齊,想當初國內主戰主和兩派的官員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要是當年丁卯胡亂時全國上下能像海漢人這般同仇敵愾支援國家的戰事,那也不至於陷入如此被動的處境——至少態度上能更硬氣一些,不會委屈求全跟後金簽下什麼兄弟之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