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後勤補給,深入內陸作戰會大大增加其後勤負擔,而大明目前為數不多的優勢之一便是領土的縱深,可以主動脫離戰鬥來避免無謂的損耗。
崇禎越聽越覺得心裡發涼,這兩派爭來爭去,卻無一人提及在京城與海漢決戰的可能性。
看來朝堂上下,都不看好這場戰爭的前景。但兩個月前同一批人討論刺殺執委會的可行性時,他們卻認為即便事敗,也不會影響到京城的安全。
想起刺殺行動,崇禎不免有些懊悔,當初就是鬼迷心竅聽信了這幫人的勸說,認為一旦刺殺成功,就可大大削弱海漢的實力,為大明爭取到反撲的機會。
但哪知人算不如天算,這事反倒成了海漢開戰的理由,將大明拖入了當前的危機之中。
假如當時沒有聽信讒言,實施那不靠譜的刺殺計劃,或許此時京城還仍是一片祥和景象。
但世上沒有後悔藥吃,事已至此,也只能想辦法彌補先前犯下的過錯。
當然崇禎也知道,如果在京城與海漢軍展開決戰,那很可能會被一戰滅國,後果十分嚴重且難以挽回。內閣大臣們爭論中的兩種意見,他更傾向於前者。
秘密派王承恩去杭州找海漢執委會談判,崇禎擔心此舉會遭到激烈反對,所以並未將此事告知內閣。
當然根本原因,其實是他已經信不過內閣這些人了。
但王承恩一去就如泥牛入海,毫無聲息地消失了,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經在跟海漢執委會展開談判。
從城外海漢軍的反應來看,顯然王承恩還並未完成使命,依然看不到停戰的希望。
正聽得頭暈腦脹之時,有太監來報,城外海漢軍著人送了一封信過來,指明要求送進宮內讓崇禎親閱。
崇禎料定這信多半是勸降書,開啟一看,果不其然,內容便是規勸崇禎儘快開城投降,不要再作無謂的抵抗。為表誠意,崇禎必須親自出城請降。
崇禎看完內容怒極反笑,讓在場眾大臣傳閱這封勸降書。
眾人看完之後都是大呼不可,他們可以接受投降這種解決方案,但要讓崇禎親自出城請降,這實則是在故意羞辱大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