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39年的金州和約簽署之後,雖然大明北部邊疆地區得到了暫時的和平,但大明和滿清都明白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停火協議,並沒有就此停下備戰的腳步。特別是在軍備升級方面,兩國都有著極為明確的目標,就是儘快組建海漢式的火器部隊,以此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但兩國的升級途徑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滿清得到了由日本平戶藩兵工匠人改良過的槍炮製造技術,以及西班牙人提供的火器部隊操練方案;而大明則是透過各種途徑向海漢採購了大量的火槍火炮,並同步展開仿製,只是仿製品的作戰效能仍與海漢造有明顯的差距,所以在關外展開的反擊作戰並未取得理想的結果。
但經此一役,雙方也都意識到對方的作戰方式已經有所改變,想要戰勝對方就必須得在軍備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由於雙方再次開戰,金州和約也就自動失效了。既然大明沒有透過官方渠道請求海漢出兵,那海漢也無心參與這兩國在山海關至錦州之間的來回絞殺。這個時期與滿清的貿易額已經相當可觀,帶給海漢的利益也讓執委會必須審慎對待再次與滿清開戰的選擇。
而此時的大明因為國庫空虛,不得不繼續向國內加派賦稅來補充軍費開支。特別是南方被海漢滲透得比較厲害的地區,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更是成為了額外徵稅的重點區域。原因無他,目前大明國內也只有這些地方因為長期保持安定局面,且對外貿易繁榮,所以還算比較富庶,在朝廷看來仍有不少油水可榨。
但廣東部分地區已經落入海漢掌控,而福建由許心素把持,想從他兜裡掏錢可並不容易,至於浙江地區,雖然仍受朝廷管轄,但各級地方官府大多與海漢建立了密切的利益關係,對朝廷的指令也是陽奉陰違。
1642年秋,被派往福建監督稅賦徵收的太監與地方官員發生衝突,許心素一怒之下把太監一行人全都抓了起來,把為首幾人直接砍了腦袋,並公開宣佈福建不會接受朝廷加派的賦稅。
雖然此時福建名義上還有朝廷任命的巡撫和三司官員,但絕大部分地區都已在許家勢力的掌控之中,許心素放出來的話,可要比朝廷政令更為有效。如果朝廷要就此追究許心素的責任,那麼這次衝突很可能就會演變成分疆裂土的戰爭。
崇禎最後還是在爆發內戰的壓力面前選擇了妥協。他深知福建的地方武裝可不是中原農民軍能比,許心素麾下的精銳部隊幾乎是清一色的海漢裝備,而且不少武官都有隨海漢軍在外征戰的經歷,想對福建動手,後果恐怕將會難以收拾。
但即便朝廷對許心素的逾矩行為保持了沉默,還是因此加快了福建從大明分裂出去的速度。不久之後許心素便找了一些理由,宣佈接管福建地方政務,由設在漳州的行政機構取代了原有的三司衙門,並對地方官員進行了一番大清洗。那些仍然立場鮮明堅持效忠朝廷的官員就成為了清洗物件,由效忠許心素的官員頂替了他們的職位。
這一場清洗一直持續到1643年,在此期間朝廷雖然嘗試過與許心素達成和解,但依然無法阻止許心素在當地的為所欲為。北方與滿清的衝突斷斷續續,讓大明根本無法再抽出足夠的兵力來應付南方的內亂。更何況一旦南方開戰,與許心素同氣連枝的海漢很可能也會同步動手,到時候失去了恐怕就不只是一個福建而已了。
在南北兩邊都開始吞併大明的時候,位於浙江的石迪文也不甘寂寞,但執委會不同意對浙江大肆出手,因為海漢還需要透過這個地區將大量商品輸入到大明內陸的長江流域,並由此獲得各種物資和原材料,一旦引發戰事可能會使得貿易長期中斷。
無奈之下,石迪文也只能再次將主意打到了海對面的日本。1643年春,兵強馬壯的東海艦隊再次出兵日本,對正在重建中的平戶島又進行了